>>
SEARCH >>
EN
>>
<<

FILTER EXHIBITIONS

CITY
 
DATE
 
 
 
 
 
  From:
  To:
  EX: 1/30/2012
KEYWORD
 
  >> Search exhibitions
>> Confirm subscribe
Venue
CAFA Art Museum(中央美术学院)
Date
2014.05.30 Fri - 2014.07.01 Tue
Opening Exhibition
05/30/2014 18:00
Address
No.8 Hua Jia Di Nan St., Chao Yang District, Beijing P. R. China
Telephone
+86 10 6477 1575
Opening Hours
Tuesday to Sunday 9:30am - 5:30pm
(Stop ticket booking after 17:00)
Director
Email
museum@cafa.edu.cn

>> Go to website

>> See map

(中文) 多维之观
[Press Release]

策展人:罗可一
艺术家:詹姆斯·A·霍兰德、本杰明·培根、徐维静、亚历山大·哈恩
展览地点:项目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年5月30-7月1日

展览概念阐述

“新媒体艺术”这一特定的短语和其概念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无数次的被人们提及和听取。关于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和语境的学术讨论也从未彻底平息过。在关于 “新媒体艺术”的话语范畴中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似的事件可以追溯到早至十九世纪早期照相术的发明和推广,这种“新媒介”的出现在国际范围内的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随之产生的照相机械化生产模式不仅使整个艺术世界产生了变革,同时开启了“机械复制时代”。这个由沃尔特·本雅明创造的概念所定义的时期,产生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例如拼贴艺术和照相蒙太奇艺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催促了“大众传播”的诞生,给予了以白南准为的代表的艺术家们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使用音频的、视频的设备或是其他新型的电子设备元件,将它们应用到创作实践当中去。在波普艺术运动之后,哲学和社会批评理论逐渐在艺术创作和评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二十世纪晚期开始,以贾奎斯·德里达、让·鲍德里亚、让·利奥塔和罗兰·巴特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给艺术创作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思想。最近几十年,随着电脑计算和互联网的全球性的应用,艺术家又有了一个新的媒介和平台,艺术的创作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从照相、拼贴、现成品、音视频、乃至后来的表演、事件等这样的作品媒介、材料的发展历史来看,“新媒体”之“新”是在不停相对地变化着的。所以之前对“新媒体”做出的描述和概括在今天的语境来看似乎已经变得是有问题的或是过时的。数码的技术几个月或更短的时期内就会发生变化,这种进步的速度迫使“新媒体”艺术领域去不停的再定义自己的概念。这就使得去完全清晰、准确地去解释“新媒体艺术”变得十分的困难。这个展览项目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展示今日艺术家们的一些最新的创作来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这一概念。作品的类型范围包括:声音装置、录像装置、生物电子艺术和网络艺术。尽管这些作品共同都用到了数码科技或者相似的电子部件,不过每个作品的叙述方式和主题却各不相同,各自自成一体。 根据所展示的这些创作成果,展览项目的进一步目的是提出对“新媒体艺术”的一个认知,即“新媒体艺术”作为对一个艺术类型的概念,在当下或未来,已经不能准确地去概括、表示一种艺术类别。这一结论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来自于德里达和利奥塔的解构主义思想。德里达独创的“延异”理论对所有以词语语言进行描述的概念提出了质疑,他提出各种任何概念、意义都是由各种相互异质的特征组成的这种存在状态,进而使得这个概念和意义变得模糊、不确定甚至被消解。与此理论相似的是利奥塔的“元叙事”理论,他提出多元化的“小叙事”对“元叙事”的霸占地位的对抗。他相信当代正在涌现的“小叙事”或者“本地叙事”正在挑战着、打击着代表现代主义文化的“元叙事”或“宏大叙事”。将“新媒体艺术”这一概念放到德里达和利奥塔的理论中考量,一方面媒体技术和定义的不间断地时间线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如今所谓的“新媒体艺术”所包含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也在不间断的发展壮大,就如利奥塔理论中的“小叙事”对主体“元叙事”的消解作品一样,这样多样化、多元化的创作现状已经使得“新媒体艺术”无法对这些创作实践进行定义和概括。此次项目中每一件展出的作品都以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不同的观念,使得每一件作品都构成了各自独有的叙事系统。每一个叙事的形式和理念越强大、越独立,试图定义这个整体的概念就变得脆弱、越无力。

展览项目的题目来自于对于数学学科词语的挪用。“多维的”是一个用于几何学或物理学领域用来表示四维或更多的维度的一个前缀。和“观看”这一词语相结合,这个合成词旨在表达运用数码技术的艺术实践的多维度、多样性的创作现状。通过展示极具代表性的四件作品的多样化的叙事特征,这个展览项目尝试去引起观者对“新媒体艺术”这一概念的反思和疑问,这一概念也许只是一个暂时性存在的描述词语。也希望这个展览项目会启发观众对所谓的“新媒体艺术”的新的理解和对其实质的新的认识。

英国艺术家詹姆斯·霍兰德的“全景音场”声音装置的灵感来自于福柯对于边沁的“圆形监狱”的评论。根据展览空间创造了一个互动的、可参与的环境,没有观众的参与会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和谐状态中,但只有在观众参与到环境中,打乱这种和谐状态,作品的目的才会出现。由传感器和发生器以及钢丝线、电路组成的“隧道状”的极具形式感的环境中,观众在此做出的任何动作和声音都会对作品的效果和最终成果产生影响。就像在“圆形监狱”的环境中,观者被赋予类似于自我监视的任务。

本杰明·培根,是“Dogma开放实验室”的另一名成员。他的艺术实践关注与对于数据、信息、编码解码、网络等媒介。“Mingle 2号版本”项目是一个探索“偷窥喜好”心理的互动装置。观众可以从一个简洁、优雅的红色壁挂电话去听取其他人的留言和贡献出自己的话语。电话中的留言来自许多在坐落于其他各地的电话中留言的人们,红色电话的位置会定期的进行变化,所有参与者的留言都会被存储于一个数据库中,只要互联网络存在这个语音循环就会一直增加下去。

中国艺术家徐静维作为”Dogma开放实验室”的成员之一,关注于电子媒介和生物媒介结合的可能性的实验实践。从除了人类的视角去探索混杂生命体或活的机械。她的“蚕”项目旨在创造一种存在于蚕和电子程序、元件之间的混生的互动系统,此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制造一台可以自主进行丝线材质生产的2D或3D打印机。在展览中艺术家将会展示出此项目最新的物质成果和进度。

亚历山大·哈恩是一位工作生活在纽约的瑞士影像艺术家。他的最新作品“失真图像”将影像技术和个人情感相结合,将原始的影像进行加工,只有观众拿着特制的“圆筒镜子”放置在屏幕上才能看到真正比例的图像。作品中的影像都是最近去世的、消失在我们生活中的人物。艺术家称每单个装置为一个“神龛”,用这种结合成像技术的特殊方式将这些人们“召唤”回现实中,表示艺术家对逝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