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Thursday, 文 /
古根海姆美術館呈現大中華地區以「故事探索地緣」的新藝術

[新闻稿]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 的第二回展覽聚焦將納入古根海姆館藏的大型委約作品
展覽: 「故事新編」
場館: 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
地點: 塔樓4樓、5樓展廳
時間: 2016年11月4日至2017年3月10日

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呈現展覽「故事新編」,匯集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的藝術家受委任全新創作的八件大型作品。本次展覽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的第二回合。「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是一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長期研究、策劃和藏品建設項目。

儘管參展作品在題材與策略上充滿多樣性,它們都貫穿著藝術家們以獨特視角,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審視和認知「地緣」的實踐。使用繪畫、動畫、錄像、
攝影、雕塑、裝置、和參與性介入
項目等,藝術家們探討並重審地理與疆域的概念,他們所關注的可以小至一個具體的地方,比如藝術家居住與工作的地點,也可以大至中國本身,這個在他們看來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常常被質疑且不斷被重新闡釋的概念。藝術家們突破邊界,在過往與當下、神話與事實、現實與夢想、理性與瘋狂、個體與集體等看似對立的關係中遊刃有餘地自由穿梭,構建連接。

參與「故事新編」的藝術家們是饒加恩、闞萱、 孫遜、孫原&彭禹、曾建華、陽江組和周滔。本次展覽是「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的第二回合。作為一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長期研究、策劃和藏品建設項目,「故事新編」由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副策展人翁笑雨和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策展顧問侯瀚如策劃。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是古根海姆的亞洲藝術計劃的一部分,由古根海姆三星亞洲藝術高級策展人兼全球藝術高級顧問孟璐 (Alexandra Munroe)主持。亞洲藝術助理策展人安輝景(Kyung An)為本次展覽提供策展支持。所有委任作品都將進入古根海姆館藏。

“策展人翁笑雨和侯瀚如的合作充滿活力,他們與接受委任的藝術家們緊密合作,深入了解了驅動受委任藝術家們進行創作實踐的話題與洞見。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以現今的中國文化角度,為全球當代藝術提供具有批判性的嶄新理解,”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 館暨基金會館長Richard Armstrong指出,“古根海姆美術館對何鴻毅家族基金一直以來對此 目標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感謝。”

“「故事新編」中呈現的藝術家的創作與觀點極具多樣性,”翁笑雨說,“但他們都持有一個能夠將中國的文化、歷史與社會現實置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之中的開放性視角。像當今的許多藝術家那樣,他們對表達普通人之個體經驗與主流敘事、權力傳統之間的張力與衝突倍感緊迫。”

關於展覽
展覽的題目取自1936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故事新編》,作者是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現代主義者,社會活動家,文學巨匠魯迅先生。在這本書中,魯迅將中國的古代傳說和 歷史神話改編成為短篇小說,他認為這些故事並不僅僅代表一種文學體裁,同時也是通過 講故事的方式對社會現狀進行批判,重塑歷史的方式。

「故事新編」展覽在美術館塔樓的兩層中呈現。參觀者可以經由一段走廊進入塔樓第四層 ,走廊兩側是孫遜(出生於1980年)受到自然景觀的啟發而創作的一個“奇幻世界”,由以 中國古典風格繪製在傳統樹皮紙上的繪畫構成。孫遜的裝置作品《通向大地的又一道閃電 》(2016)圍繞著他的故鄉,中國東北部的阜新展開。這是一座依靠煤礦業而建設的城市 ,曾經是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驕傲,但是藝術家在這裏僅僅將它描繪成一個跨越千年的飛逝場景。展覽中孫遜的第二件大型裝置繪畫描繪了一幅超現實的史前風景。兩個錄像投影在畫作的表面,通過動畫效果,各種奇異生物在靜態的紙本繪畫上翻轉騰躍。

《計程車》(2016)是一件錄像裝置,錄像呈現了藝術家饒加恩(出生於1976年)與臺北的計程車司機之間的對話。藝術家讓司機帶他去城中那些具有歷史爭議的場所,譬如一所彰化銀行,這個地點在1947年曾經爆發過大規模的抗議活動,並遭到蔣介石軍事政權的鎮壓。除此以外還有中華民國總統府,圓山飯店,以及國立臺灣博物館。影片使用紀錄片的風格拍攝,藝術家與司機之間的對話穿越了台灣現代歷史中的艱苦記憶,包括日佔和戒嚴 時期,直至當下面臨的種種境況。藝術家還制作了一面旗幟,以設計紋徽的傳統來表現臺 灣社會的許多方面,其中包含其原住民社群。通過探詢歷史和故事敘述之間的有力聯系, 饒加恩創造出了一幅臺北的精神地圖,向個體記憶與經驗致敬。

在《計程車》的旁邊,是由周滔(出生於1976年)創作的一件充滿未來感的錄像裝置,它 在一個由藝術家設計、形似豆莢的影院中播放。《咽喉之地》(2016)聚焦中國當下的城市化建設中的典型現象:在建設新事物之時對土地產生的轉化。分別投影於懸掛在影院兩頭的屏幕上,兩個同步的錄像由拍攝於中國廣東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素材構成,比如一頭拴在廢棄的工業洗衣機上的牛向著另一側荒蕪寂靜的風景哞哞直叫;工人們奔湧出施工場 地;孩子們漫無目的地玩耍;狗和老鼠在釣魚點附近徘徊遊蕩;深圳的救援人員在2015年深圳土石坍塌事件現場,等等。

闞萱(出生於1972年)居於北京和阿姆斯特丹之兩地。在五個月的時間中,她走訪了110個 中國偏遠地區的古城,對這些地方進行拍攝和調研,創作出了名為《圐圙兒》的多媒體裝 置,這件裝置位於塔樓第四層。在一面展墻上,11個平板顯示器有節奏地循環播放著不同 長度的錄像,每一個錄像中都包含成百上千張闞萱在旅行途中用手機拍下的這些古城的照片。藝術家對照片的顏色進行了處理,並將它們編輯成定格動畫的風格。在附近的地面上 ,一個顯示器倚靠著一個斜放在地上的投影幕布,形成裝置的另一個部分。投影上是藝術家根據記憶中的地點繪製出的古城周邊地圖,而顯示器中傳出的是兒童遊戲摔泥巴的啪啪響聲。旁邊還展示了一組石質雕塑,它們糾纏的形態呼應著那些曾經護衛失落之城的圍欄 。相較於提供歷史信息或是事實數據,闞萱選擇通過私密浪漫的個體情感和經驗來介入中國廣博的王朝歷史和疆域演變,提醒我們那些集體的記憶與忘卻。

由鄭國谷(出生於1970年),陳在炎(出生於1971年),和孫慶麟(出生於1974年)成立的 藝術家小組陽江組在「故事新編」中構建了一個小小的烏托邦。《無法不破》(2016)被 安放在塔樓4層的環形區域的一側,俯瞰中央公園。這個建築細節體現了美術館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的精心設計。人們將身處於一個環繞著書法作品和中國庭園的環境中,可以在簡單製作的膠合板家具上享用茶飲,並從空間內部觀賞外面陽 臺上的庭園,其中有竹子,灌木,一座微縮橋和一個池塘。作為一個參與性互動裝置,觀 眾可以在進入這個區域前後分別測量自己的的血壓和心跳,並記錄下來。這當然是陽江組 的幽默,他們試問如果將茶會放入一場當代藝術展覽中,能在多大程度上達到舒緩人心的效果呢?一幅綠白相間的巨型牆上書法作品連接美術館的幾個不同樓層,從天花板直到地 面。中國南方沿海的小城陽江是這個藝術家小組的根據地,自從2002年起,他們就開始 邀請當地的居民參與包括飲茶,踢足球,寫書法,晚飯聚會在內的各種日常活動。陽江組 象徵性地將這一小樂土搬到了紐約,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沒有丟掉自己的幽默,也沒有捨 棄對於構建一個無國界,無隔閡的烏托邦公民空間的渴望。

《難自禁》(2016)在塔樓第五層的空間展出,這是一件由孫原&彭禹(出生於1972年和 1974年)創作的機械臂機器人裝置作品。孫原&彭禹長期合作,生活和工作於北京。機器 人被放置在透明的亞克力幕牆後面,通過編程來完成一個特定的動作:用它經過改造的前 臂“看守”一灘暗紅色的黏性液體。當紅色液體緩緩流淌並且超出一個預先設定的邊界時 ,機器人就會發狂般地將其鏟回。久而久之,液體在地面上留下如乾涸血跡般的斑駁痕跡 。這場景不難讓人聯想到當下現實中的監控和戰爭。孫原&彭禹以大膽幽默又暗喻暴力的 形式來表現具有挑釁性的主題而著稱,在《難自禁》中,他們將問題拋給觀眾:機器人重 復的動作到底體現著荒謬還是專制?抑或是兩者皆有?

在塔樓第五層的一個昏暗的空間中,一個大型沈浸式的投影畫面裏播放著表現岩石,船隻 ,海洋,還有海浪的圖像。這件由香港藝術家曾建華(出生於1976年)創作的、名為《In The End Is The Word》(2016)的六頻道影像裝置將現成影像片段、聲音以及光效編織為 一體。作品以一個看似平庸的海域場景作為起始,而這片海域便是至今仍處於中日兩國爭端中的釣魚島所在之處(日本稱之為尖閣列島)。這些圖像隨之變得越來越抽象,在光線 昏暗的房間中,同步投影到墻壁和地面上的影像創造出了視覺特效:卷繞成帶的字詞從二 維的圖像中傾瀉而出進入到空間裡。但這些像素點最終沒有消失,而是不停地堆積,直到視 頻結尾,變成一片明亮空白的光域, 指向「輪迴」(Saṃsāra)的可能——這一梵語詞意為在 人世的苦海中永遠循還。

除了《In The End Is The Word》以外,曾建華還創作了一件名為《No(thing/Fact) Outside》 (2016)的刻字文字裝置,這件作品延伸到展覽指定的展廳之外——蜿蜒盤旋於美術館往 往被人忽略的墻面和地面上,比如電梯和樓梯間。這件作品反映出曾建華對於整個展覽的思考,也從空間上和觀念上將「故事新編」中參展藝術家們所講述的故事寓言串聯了起來 。

關於展覽畫冊
展覽畫冊由翁笑雨與侯瀚如共同編輯,作為對展覽概念的延伸,它將傳統的美術館出版物與一部小說合集結合在一起。畫冊收錄了展覽策劃文章以及藝術作品介紹,這些文章對參 展藝術家的實踐提供了獨具特色的分析和批判性的思考。穿插在文章之間的是七篇委任華 裔和美國小說家完成的短篇小說,這七位小說家分別是韓松,韓麗珠,劉宇昆,李娟,駱 以軍,王梆,以及穆柏安。展覽和畫冊由此勾勒出一幅有關中國當代藝術與文化的豐富圖景,突出個體敘事與主流歷史之間的張力關係,同時探索協調兩者之間矛盾的可能性。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於2013年啟動,是古根海姆致力於促進區域與全球的現代主義及當代實踐歷史交叉以及與全球範圍內的藝術家,學者,及策展人合作的最新計劃。這 個國際策展項目主要得益於何鴻毅家族基金的贊助,著力於委任出生於中國大陸,臺灣, 香港以及澳門的藝術家為古根海姆永久館藏創作作品。經由這一計劃創作的所有作品將組成何鴻毅家族基金在古根海姆的館藏。通過對大中華地區的重要藝術家,藝術創作,以及 焦點問題的選擇,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力圖加強古根海姆學術網絡在中國藝術界內的聯繫,拓展現下對於當代藝術的論述以及研究。作為此項計劃的三個展覽中的首個, “汪建偉:時間寺”於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古根海姆美術館展出,汪建偉是中國重要的 觀念藝術家之一,此次展覽展出了一件雕塑裝置,多幅繪畫,一部電影,以及一次行為表 演。

何鴻毅家族基金
成立於2005年的何鴻毅家族基金,是香港獨立慈善團體。基金肩負雙重使命,一方面推進 世界對中華文化藝術的賞析,同時致力深化當代社會對佛理的理解。基金在香港以至世界 各地從事策略性長期計劃, 鼓勵國際觀眾認識古今中華文化藝術,並使之與當代生活接 軌。基金亦推動具原創性的藝術創作、展覽和出版、以及優化和普及中華文化藝術的學術研究。基金深信,佛理可幫助現今社會面對各種挑戰,因此致力促進社會對佛教思想的理解 : 在學術上,建設佛學研究國際網絡以提升水平; 在藝術上,探索佛教與藝術之間的關 聯,為佛教藝術發展意念新穎的展示方式。瀏覽基金網站:www.rhfamilyfoundation.org

關於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
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創立於 1937 年,致力於通過展覽、宣傳、研究和出版刊物來推 進人們對文化藝術,尤其是現當代藝術的理解和鑒賞。古根海姆美術館群始建於 20 世紀 70 年代,威尼斯佩吉•古根海姆收藏館於當時加入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此後加入古根海姆美術館群的還包括畢爾包古根海姆美術館(1997 年開館)和阿布達比古根海 姆美術館(正在營建中)。古根海姆基金會通過不斷開展館內及外展國際合作項目,大力 弘揚當代藝術、建築和設計。基金會還通過以下項目來扶持全球藝術領域的研究、展覽以及收藏,其中包括亞洲藝術計劃(2006年成立)、古根海姆UBS MAP全球藝術計劃(2013 年成立)以及何鴻毅家族基金中國藝術計劃(2013年成立)。請瀏覽 guggenheim.org,了 解關於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的更多詳情。

gen-press-rhnhff-tales-time-hero-248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