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2 Friday, 文 / 译 / Yell Space
为什么要空间

要空间缘起

很多年以前,大约是五、六年甚至七、八年前,原弓单独找过我,谈及想要做艺术空间。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有过做艺术空间的想法,只是具体如何做还没有详谈。一直到 2016年11月4日,原弓邀请我和艺术家吴野一起吃饭。那个时候,我正准备搬工作室,当时我就在考虑这间工作室,也就是我在莫干山路50号的工作室,是不是能变成一个艺术空间。我正思索着这里的租赁成本并不高,正巧又想到原弓要请我吃饭,而他多年前就提到要做艺术空间的事,因此在我抵达原弓在青浦的工作室后,就和他提出要不要拿当时现有的我的工作室,做一个艺术空间。

原弓的答复

原弓一听,当时就与我一拍即合。在那一瞬间,可以说要空间就萌芽了。接下来,我又多次和原弓交流,包括2016年12月4日,在位于杨浦区的“我们画廊”,我参与了原弓策划的展览“我自为政”;我们一边就展览交流探讨,一边也讨论到要空间将来怎么做。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要空间”这个名字,但是我们考虑了很多做法、可能性。

两个金锋的加入

当时参与“我自为政”展览的艺术家还有(老)金锋,(小)金锋。我们四个人是多年的好朋友;在别的艺术项目、艺术空间、艺术网站中也都合作过;我们充分了解相互之间的优点以及缺点。我和原弓就把将要建立艺术空间的想法告诉了(老)金锋,(小)金锋。他们也非常积极,表示要参与进来。这个时候,四位创始人就到位了。我们四个人就此确定要全力做一个艺术空间出来,就以我当时的工作室作为空间。具体怎么做我们四个人从这之后就慢慢地开始商量起来。

劳伦斯的支持

商量到了一定程度后,在去香格纳画廊谈工作的时候,我和劳伦斯提到我们要做这个艺术空间的想法。香格纳的老板劳伦斯听了我的介绍后也非常感兴趣,表示要支持,非常及时的,他提出无偿提供香格纳在50的仓库。也就是说,现在要空间的B空间,是劳伦斯赞助我们的。

起名

这个时候我们空间的雏形也越来越明显了,从空间到创始人都基本到位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思考这个艺术空间要取什么名字。到了2016年底,当时我在深圳,原弓还在英国,大、小金锋在上海的时候,小金锋提出“ye ”这个英文名字,我随后提议中文名是不是可以叫“要”。当时他们都觉得这个名字特别合适。那一天应该是2016年12月31日,是那年最后一天,我们最终把名字确定下来了,叫“要空间 Ye Space”。之后我们四个人不停地就要空间的细节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要空间在上海

2017年新年后,在3月24日,我们四个人第一次正式开会讨论要空间细则,从这一次开始我们所有的会议都有会议纪要,备份在电脑里,也为了之后便于查找到空间的成长脉络。

就此要空间正式成立,而要空间作为综合性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也与我们四位创始人的经历以及上海其他几个非营利艺术机构有着紧密的上下文关系。

要空间外景

要空间外景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Yell Space Programme Exhibition, Partial Archive”, installation view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Yell Space Programme Exhibition, Partial Archive”, installation view

上海非盈利历史回忆(比翼和 Art-Ba-Ba)

在1998年的时候,乐大豆和黄渊清创建了上海最早的一家非盈利艺术机构——上海比翼艺术中心 BizArt。成立后,乐大豆邀请了徐震在比翼艺术中心担任艺术总监。当时的徐震为比翼艺术中心的机构建设和体系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贡献。随后金莉萍Vigy也加入其中,他们在乐大豆的资金支持下开始运营比翼艺术中心。在2000年开始,上海比翼艺术空间就越来越频繁地和艺术家们发生互动,并且将“非盈利艺术机构”这个概念在上海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2004年的时候,我收到金莉萍和徐震的邀请,去做上海比翼艺术中心的设计总监。当时的比翼艺术中心是上海运营得最好的非盈利空间。也是艺术家们非常喜欢的地方,我当然也非常荣幸可以在那工作。加入之初,我们开始商量将来工作的内容,当时我是主管设计,而同时也要和徐震一起做艺术中心的展览,就此我便参与到比翼艺术中心的机构建设里面。

大概是2004或者2005年,小金锋也来到比翼艺术中心,这个时候我们三个人开始推进比翼的机构建设和展览工作。在2006年,老金锋的一个学生何冰做了一个网站叫做东方视觉,他找到我们比翼想合作做论坛。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艺术论坛都做得很糟糕,有很多问题,我们也有很多想法。当天晚上,除了我、徐震、小金锋、之外还有杨振中、老金锋、张鼎都在场,我们就这个论坛将来叫什么名字进行讨论,当时是张鼎提出叫“嘿社会”。

有了名字后,我们就马上组建网站,在何冰的平台上做一个叫嘿社会的当地艺术社区。我,徐震和小金锋还有当时的比翼员工李学慧(嘿乐乐)负责运营,包括超级资料,访谈,等等非常多的项目与活动。那个时候在比翼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上都参与到了嘿社会的建设。

嘿社会当时做的时候非常快,大概起步一个月到2个月就做成了当时在中国艺术圈最开放、最活跃的艺术论坛。一直到2007年,我们遇到了之前一直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网上出现了两个嘿社会,因为与东方视觉网站关于嘿社会的所有关系没有理清,嘿社会越来越火,所有权就被争来争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临挑战,但是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并没有灰心,我们就重新从无到有,重新购买服务器,购买域名,一点一滴重新把嘿社会建立起来,也同样把它做得非常活跃、火爆。做到2008年的时候,面对两个嘿社会,我们觉得还是要独立,更干净一点。加之,我们也认为是社区该改版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我,徐震,小金锋,杨振中聚 在一起,我就想到了art-ba-ba这个名字。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很不错。于是,我们开始着手 art-ba-ba的建立,包括注册域名,网站设计,网站架构,网站备案,我都亲手操办。大家仍一起以原嘿社会团队的方式运营art-ba-ba。

2009年的12月时,我受了一次伤,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月,那段时间也发生了一些我没有意想到的事,就是上海比翼艺术中心关闭了。当时上海比翼艺术中心的关闭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是很不愿意看到的,在我这边也是很难过的。于此同时,当我再回到art-ba-ba,也发现激情退去,大家已经不像我们当时创建之初的那个情况,我当时也就退出了art-ba-ba的工作,把art-ba-ba所有权给了现在的没顶公司。

从1998年到2009年,比翼非盈利艺术机构的出现,使得这段时间上海的艺术圈非常有趣和活跃。但2010年之后的这一段时间,综合性非盈利艺术空间是空白的。虽然上海也有其他一些非盈利艺术机构,甚至做得非常成功有趣,比如“定海桥”和石青的“激烈空间”,但他们偏向于项目,不是综合性的。激烈空间主要是做社会介入的项目,而定海桥是一个关于社区调查的非盈利项目,他们并不是像上海比翼艺术中心那样,是综合性的非盈利空间。

我们四个人,包括别的艺术家们都感觉到艺术商业化越来越强的今天,更加需要一个综合性的非营利艺术空间,为艺术家提供不商业的艺术平台。这也就是要空间长远性的历史和建立的初衷。

——黄奎 2017/5/24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Yell Space Programme Exhibition, Partial Archive”, installation view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Yell Space Programme Exhibition, Partial Archive”, installation view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要空间方案展——局部档案”展览现场
“Yell Space Programme Exhibition, Partial Archive”, installation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