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宣布

宣布搜索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Search art tactic
>> 确认订阅
2018.06.05 Tuesday, 文 /
用思想面对世界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期待您的参与!

[新闻稿]

2018年6月3日,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新闻发布会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面向全球发出邀请,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

据主办方介绍,稿件须针对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9月2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经过组委会仔细论证,中文稿件的字数由2000字放宽至2500字,英文字数则维持1500字不变。投稿稿件需为从未对外发布的全新评论文章。征稿将于2018年9月23日截止。

新闻发布会上,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宣布了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5位国际评审团名单,包括批评家、策展人、匹兹堡大学教授高名潞;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沈语冰;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校长基金研究员”、虚构文学、批评及理论作者玛丽亚·福斯科(Maria Fusco);艺术批评文献库创始人兼主席,《艺术批评》杂志编辑,雷恩第二大学名誉教授让-马克·普安索(Jean-Marc Poinsot);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作家及BBC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修·科林斯(Matthew Collings)。

国际评审团将于2018年9月23日征稿结束后,开始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在内的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其中,一等奖将获得8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分别获得3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奖金。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19年春出版的《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上。

经过五年的推动和实施,国际艺术评论奖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吸引了来自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985篇投稿作品,并产生了12个获奖者和约70个入围作者。

甘智漪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网络时代,艺术批评在“莺歌燕舞”的繁荣之下,又呈现出“朝生暮死”的景象。那些充满了鲜明观点、思辨态度、精准精悍的艺术评论越来越少见。我们期待更多的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参与到评论奖中,共同推动对当代艺术原创、独立、客观的书写。”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由国际艺术评论奖、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RCA)、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共同主办,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民生艺术基金会首席赞助。大奖还得到上海市、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安信信托有限公司和至美艺术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奖项简介

2018年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5)向全球评论者公开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申请者所提交的稿件须针对2017年9月20日至2018年9月20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举办的某个当代艺术展览。稿件需为未经发布的全新评论文章。

一等奖获得者除了可以得到80,000元人民币(含税)的奖金以外,还将获得一次前往伦敦或上海短期驻留的全额赞助。二等奖将产生3位获奖者,他们将获得30,000元人民币(含税)奖金。

本奖项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

本次活动向全球公开征集艺术评论,申请者年龄不限。为确保评审过程的客观公正,由中、英双语的艺术界权威人士组成的国际评审团将对投稿进行严格的匿名评审。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现场

投稿方式

登录www.iaac-m21.org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以单个PDF的附件形式提交评论文章。中文稿件字数须在2500字以内,英文稿件字数须在1500字以内,最多可附加3张高清图片以供出版需要(PDF文件大小不超过4MB,邮件大小不超过5MB)。申请者须将填写完毕的表格及作品附件以电邮形式提交至“联系方式”一栏中所列的中英方电子邮箱。

国际艺术评论奖拥有所有申请者提交的文章版权(无论此前有否出版)。举办机构和中、英两方的学术支持单位将对所有入围者的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再将其翻译成中文(针对英文稿件)和英文(针对中文稿件)两个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终评选将由国际艺术专家评审团以英语会议的方式进行终审,评选结果将于2018年12月前向媒体公布。包括获奖者在内的20位入围者将进入终选名单,获奖的艺术评论将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网站。

征稿截止日期:2018年9月23日

联系方式

中方联络机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 200126

电话:+86 21-6105 2121

电邮:iaac@minshengartmuseum.com

英方联络机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地址:20 Howie Street, London, SW11 4AS

电话:+44 (0)20 7590 4423

电邮:iaac@rca.ac.uk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审团成员、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 沈语冰发言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审团成员、复旦大学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特聘教授 沈语冰发言

第五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简介

高名潞,当代艺术理论家和策划人。命名、开拓和推动了85美术运动。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Inside Out”(1998),“墙”(2005),“极多主义”(2003)和“意派”(2009)等。并发表了很多重要的批评和艺术史著作,包括第一本中国当代艺术史书《中国当代艺术史1985-1986》(合著,1988年完稿1991出版),Inside Out: Chinese New Art(英文1998), The Wall《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中英文2005)和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20thCentury Chinese Art (英文2011)等。近些年来,也致力研究梳理现当代艺术史和批评理论,发表了《中国极多主义》、《意派论》和《西方艺术史观念》等理论著作,尝试把当代和传统融合,探索新的理论批评视角。

沈语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世界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兼职教授,湖北美术学院“楚天学者”讲座教授(2016-2018),《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艺术学理论卷》艺术批评分支主编,《艺术史与艺术哲学集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书系”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执行主编。曾为剑桥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专著《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6,2009,2012,2016年重印)、专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独立译著)、格林伯格:《艺术与文化》(独立译著)、安内特·因斯多夫:《弗朗索瓦·特吕弗》(独立译著)、列奥·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20世纪艺术》(合译)、迈克尔·弗雷德:《艺术与物性》(合译)、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合译)、蒂埃利·德·迪弗:《杜尚之后的康德》(合译)、迈耶·夏皮罗:《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合译)、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合译)。

玛丽亚·福斯科是一位屡获殊荣的作家,出生于贝尔法斯特(Belfast),目前常住格拉斯哥(Glasgow)。她的作品涉及小说、批评和理论方面,并被翻译成十种语言。她目前正在为威尔士国家剧院的一个新委员会工作。她最近的著作Legend of the Necessary Dreamer被克里斯·克劳斯(Chris Kraus)称为“女性哲学小说新经典”;而詹姆斯·埃尔金斯(James Elkins)点评她的另一本近作Give Up Art: Collected Critical Writings 称:“玛丽亚·福斯科是艺术写作中最具创造性和最知识广博的作者之一……这本书让大多数非虚构类作家意识到写作是什么。”由Artangel和BBC Radio 4委托玛丽亚•福斯科制作的实验广播剧Master Rock已经有超过250多万听众。她的个人著作还包括:2013年出版的With A Bao A Qu Reading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2012年出版的Gonda和2011年出版的The Mechanical Copula。她也是一本关于实验性写作杂志The Happy Hypocrite的创始人。她目前是爱丁堡大学跨学科写作的研究员,并曾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艺术写作专业的主任。她是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姆斯特丹文化分析学院研究员(2018年),并担任法兰克福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大学客座教授。

让-马克·普安索是雷恩第二大学授大学当代艺术史名誉教授,他于1984年开创了一个专门教授展览组织的课程。1989年,在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的支持下,他创立了国际艺术批评档案库(The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Art Criticism),并于1993年创办《国际当代艺术评论》期刊(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2001年之后多年,他一直担任法国新国立艺术历史研究所(INHA)研究部主任。在他回到雷恩后,一直在雷恩第二大学艺术、文学和语言研究生学院任教职。

同时,普安索还是巴黎双年展波尔多当代艺术博物馆(CAPC)和维勒班新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伙伴。

普安索出版了大量文章和书籍,包括Mail Art(1971),Supports-Surfaces(1983),L’atelier sans mur’,Quandl’oeuvre a lieuL’artExposé et sesrécitsautorisées(2008年第2版),并于1991年编辑了Daniel Buren文章的第一个合集。他最近的作品包括:国际艺术批评档案库”展览与文献档案汇编Mémoirescroisésderives archivistiques(2015年);巴黎瓦尔马恩当代艺术博物馆研讨会记录汇编Entre élection et sélection, le critique face à seschoix(MAC VAL,2017);和国际艺术家评论协会出版物Lee Yil文章选编(2017年)。

马修·科林斯,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作家及BBC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英国BBC电视台和英国第四台(Channel 4)的编剧与现场评论员,他撰写并参与了众多非常成功的系列片,涵盖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当代的广泛主题。他的6集系列片《现代艺术》获奖无数,包括“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2014年,BBC播出了他的纪录片《抽象艺术之道》,讲述了从希尔马•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到安纳祖(El Anatsui)的抽象艺术。他的很多节目在全球被广泛播映。他写过多本艺术畅销书,目前即将完成一部由泰晤士&赫德逊出版社出版的关于当代绘画的著作。

马修生于1955年,1974年-1979年就读于柏亚姆肖艺术学校 (Byam Shaw School of Art),1990年-1991年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1983年-1987年曾任国际性艺术杂志Artscribe编辑;1988年-1996年,曾任BBC“晚间秀”栏目艺术评论员;1997年-2005年,他参与了英国第四台特纳将的年度直播;他与镶嵌艺术家艾玛·毕格斯(Emma Biggs)合作的抽象绘画展正在伦敦Vigo画廊展出并被广泛收藏。

作家、皇家美院艺术与建筑课程导师 Andrew Brighton 发言

作家、皇家美院艺术与建筑课程导师 Andrew Brighton 发言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成员简介

亨利•梅里克•休斯 ( Henry Meyric Hughes )

组委会主席兼评委会非投票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是一位独立策展人、艺术顾问、评论家、作家及编辑,同时亦是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名誉主席、前欧洲展览委员会总协调员、2003年度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发起人之一,以及荷兰Manifesta基金会主席(1996-2007年)。

他曾于1968年至1992年先后任职于英国文化协会位于德国、秘鲁、法国、意大利等国办事处,于1986年至1992年分别出任威尼斯双年展及圣保罗双年展的英国专员,于1992年至1996年担任英国海沃德(Hayward)画廊艺术总监,负责艺术委员会藏品以及全国性巡回展览(包括“艺术与力量:1930年至1945年期间处于独裁者统治之下的欧洲”、“1790年至1990年期间德国艺术浪漫主义流派的精神”及第四届英国艺术展)。

近年来由他主力策划的展览项目包括:2002年至2003年举办的调查性展览“从爆炸到冻结:20世纪英国艺术”、2005年至2006年在挪威奥斯陆举办的当代艺术巡展、2008年有关欧洲年轻艺术家的巡展“没有国界,只是N.E.W.S.”、2012年至2013年在柏林、米兰等地举办的展览“批判与危机:1945年以来的欧洲艺术”。

近期发表的著作包括:《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出版社2010年出版)及《非洲当代艺术:批判性焦点》(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出版社2011年出版)。

除此之外,他亦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顾问及欧洲文化协会总协调员、国际视觉艺术协会(Iniva)及伦敦Matt画廊之董事会成员、法国艺术评论资料库(Archives de la critique d’art)顾问团成员及附属杂志《艺术评论》(Critique d’art)编委会成员等职务。1997年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艺术与文学官员,2002年被德国总统授予十字勋章。

甘智漪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合主席。自2013年筹备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起,甘智漪一直致力于在民生美术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展示与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将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资源带入民营美术馆,努力使民生美术馆逐渐承担起艺术传播和教育的职能,主持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动,包括“2015中法文化之春”重点项目《光!》(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真实的假像》(获文化部“2015年度优秀展览”入围奖)、“2017中法文化之春”开篇展《透明的声音》(获文化部“2017年度优秀展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法国著名艺术家塞莱斯特个展《生声不息》(入围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创立“国际艺术评论奖”(获浦东文化发展基金连续资助)、“民生美术文献中心”(获上海自贸区专项发展资金资助)以及“核心筒空间计划”,品牌公教《上海制造》(获文化部“2017年度优秀公教”)、《美术馆众议院》等。无论是展览的策划、国际项目的组织,还是美术馆社会美育职能的履行,甘智漪带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在公益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阂,拉近当代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使民生美术馆成为艺术与文化展示、交流与创造并举的重要国际基地,实现“让艺术走进民生,让民生走近艺术”的愿景。

路易斯•毕格斯教授(Prof. Lewis Biggs)

路易斯•毕格斯教授是一位独立的策展人、评论家及文化顾问。他曾担任2013年日本爱知三年展联合策展人、2011年至2013年香港奥赛艺术基金会艺术顾问、2000年至2011年英国利物浦双年展总监,以及1990年至2000年利物浦泰特美术馆馆长。现任2014年英国Folkstone三年展策展人、《泰特现代艺术家》丛书总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际顾问及国际公共艺术奖组委会主席。

除此之外,他还曾任上海外滩美术馆国际顾问、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当代艺术研究)、格拉斯哥大学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同时,他亦是几个艺术机构理事会的活跃成员,包括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绘画比赛)、曼彻斯特中国艺术中心、利物浦艺术与创新技术基金会(FACT)等。

胡安•克鲁兹教授 ( Prof. Juan Cruz )

胡安•克鲁兹教授现任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同时亦是一位创作丰富、展览众多、涉及录像、表演、文本及现场创作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家。

他曾担任英国利物浦约翰•莫尔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将当前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机构(包括利物浦泰特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等)的创新学术研究模式引入大学教育中。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他曾担任艺术文化协会全国巡展项目成员及伦敦视觉艺术顾问。

与此同时,他协助促成利物浦展览研究中心的建立,旨在推广各类重要展览,并以展览研究为主题,面向国际观众策办一系列专业学术讲座。

他亦身兼利物浦泰特文化协会会员、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成员、利物浦双年展董事会成员及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协会(CHEAD)执行部门指派成员等职务。另外,在他的领导下,利物浦艺术设计学院成为欧洲博物馆联盟项目“艺术的用途”的学术支持单位之一。

凌敏

凌敏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曾任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访问学者(主攻艺术策展研究),并作为艺术领导项目在利物浦双年展工作。自2009年至2014年担任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的主要协调人之一。

她目前是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的国际会员及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成员。近年来她曾多次受邀出任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主讲人,包括2012年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美术史委员会第33届代表大会、2013年美国匹兹堡艺术年会、2013年在斯洛伐克举行的国际艺术评论协会(AICA)年会及2014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公共艺术论坛。

更多资料,敬请查询网站www.iaac-m21.org或请邮件联系iaac@minshengartmuseum.com

如需咨询请致电 +86-21-610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