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Lehmann Maupin Hong Kong
日期
2016.09.08 Thursday - 2016.11.12 Saturday
Opening Exhibition
08/09/2016
地址
407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电话
852.2530.0025
开放时间
Tuesday - Friday, 10 AM - 6 PM; Saturday, 10 AM - 7 PM
负责人
Rachel Lehmann and David Maupin
电子邮件
hongkong@lehmannmaupin.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大衛·薩利香港個展 – 立木畫廊
[新闻稿]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隆重呈獻美國著名藝術家大衛·薩利(David Salle)在香港的首次個展。作為1980年代回歸具象畫派的領軍人物,薩利對後現代感性理念的確立起到重要作用,打破圖像(image)與意義(meaning)之間的隔閡,從而促進各種藝術形式(包括表演、文學、音樂、視覺藝術、媒體)的交流。薩利獨闢蹊徑整合各式各樣的具像與圖案,其作品往往建構於藝術史、廣告、設計和美國日常文化等獨特而複雜的視覺語言。薩利的最新系列作品延續他多年來在藝術主題上和繪畫形式上尋求突破,並不断豐富視覺語言的實踐。展覽開幕酒會將於2016年9月8日晚上六時至八時在香港立木畫廊舉行。

1993年,薩利創作了一系列以廣告拼貼為背景的即興表演式繪畫作品《Early Product Paintings》 。他於立木畫廊香港空間的首個展覽將呈獻其對此系列作品進行重新思考後的最新創作,當中可見藝術家在創作複雜圖像以及處理多樣姿態、用色、形式方面等卓越能力,為作品注入了豐富的意涵。薩利以絲網複製或轉移印刷攝影而成戴著兜帽的角色肖像、各種象徵著1950至60年代美國流行文化的圖像、炭筆繪畫以及抽象表現主義符號層疊並置,使觀者有機會反思在觀畫時候的各種體驗。與此同時,薩利也在新作中繪上了雪人、窩夫、相機鏡頭、汽車等圖案,但這些形象並不是藝術家針對某個時期或物體的特定評論。相反的, 每一件作品其實都是藝術家對繪畫的無限可能性,以及圖像和符號如何共同營造詩意畫面以拓展構圖的組成和形式的探索與嘗試。作品中的每一個圖像和符號均為作品增添了某種質感、趣味和風格,加強了作品的整體和諧性。觀看薩利的畫作首先就如享受一次豐富的「視覺」體驗,不能單從繪畫表面去理解。對藝術家而言,繪畫絕非純粹的「單一」概念,而是所有他刻意擺放在一起的眾多藝術元素和風格的總和。

薩利的作品起源於長期與表演和電影的緊密聯繫,經常取材自電影設置,包括特寫、鏡頭縮放、剪輯、拼接,使其最終成為他每幅作品中可見的繪畫故事。展覽中的其中兩件作品-《Buick-Town》和《Smoke Kools》,薩利在戴著兜帽的身影圖片上採用了攝影打印技術。影像上的角色為1980年代由意大利移居至紐約的演員/表演者Massimo Audiello(現為墨西哥城一所畫廊的擁有者)。於90年代初期,薩利為Audiello拍攝了一組照片,當時Audiello在工作室內以一幅未完成的繪畫為背景進行了一系列自發表演。這幅影像在創作後的25年再次被使用,重申了電影和攝影的重要性,更突出了表演的核心作用-即興創作、人物、戲劇和荒謬性,這些均成為薩利的藝術發展中重要的一部分。藝術家認為繪畫本身就有一種表演(performative),某人在特定的時刻親自去做某件事情,是不可預測的同時也是不可重複的。

關於大衛·薩利

大衛·薩利(David Salle)於1952年生於美國諾曼奧克拉荷馬州,現於紐約生活和工作。他分別在1973年及1975年於洛杉機加州藝術學院取得B.F.A. 及 M.F.A學位。曾舉辦多場個人展覧,包括:達拉斯Dallas Contemporary(2015);芝加哥藝術俱樂部(2014);紐約大都會歌劇院(2012);墨西哥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Monterrey(2000);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1999); 維也納路德維希當代美術館(2000);意大利杜林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Castello di Rivoli(2000);以及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1999)。1987年,當時年僅34歳的薩利成為了在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其事業中期回顧展最年輕的藝術家 。另外,他曾參與眾多群展,包括: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America is Hard to See 」(2015) ; 芝加哥現代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和波士頓當代藝術學院合辦的「This Will Have Been: Art, Love, & Politics in the 1980s」(2012); 以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特館的「The Pictures Generation,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002)。他的創作獲多間國際機構或私人收藏,包括:巴黎龐畢度中心、洛杉機郡藝術博特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特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及沃克藝術中心。薩利亦是活躍的藝術作家,曾於Artforum、《Art in America》, 《Modern Painters》和《The Paris Review》等平台上發表他的文章及評論,以及撰寫多本展覽目錄和精選集。他的新作論叢《How to See》將由W.W. Norton出版,於2016年10日發佈 。

關於立木畫廊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由樂睿昕(Rachel Lehmann)和慕德偉(David Maupin)於1996年攜手創辦,一直致力提攜風格迥異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其合作夥伴包括嶄露頭角的藝壇新貴,也有聲明顯赫的重量級藝術家,作品類型變化多端,創作媒體更不拘一格。立木在全球共設有三間藝廊──兩間在紐約,一間在香港──展出來自美國、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及中東地區的藝術家作品。藝廊對支持突破性的藝術創作不遺餘力,特別是那些挑戰視覺感官的藝術作品,展出大量概念性的個人探索、自我表述作品,涉及議題包括:性別、階級、宗教、歷史、政治及全球化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