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

广

家:黄永砅 吴山专&英格 张永和 汪建伟 陈界仁 邱志杰 杨福东 白双全 冯冰伊 郭熙

学术主持:高士明

人:郭晓彦 张健伶

红砖美术馆开馆展“太平广记”

一部北宋时期编修的小说集合,一部汇聚了数百年来各种传奇、轶闻、神怪志异、稗史的庞大类书,其中蕴藏了何种在野的叙事能量?又如何在当代成为一把开启艺术家创作的钥匙,甚至带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各种创作想象?高士明、郭晓彦、张健伶三位学者将策动十位艺术家和写作的力量共同参与展览,通过“太平广记”集中呈现他们的解读。与此同时,更大的创新和挑战还在于,带领观众不止是被动的观看、而是更能动的参与,乃至成为积极的写作者中的一员,以富有行动性的姿态证明“在野的知识”所带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共鸣。

“宋四大书”之一的《太平广记》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太宗亲自下令编纂《太平广记》,该书成于次年八月,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一起被称为“宋四大书”。作为一本内容对应《太平御览》、以汇集民间传奇志异为主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全书共有500卷,包含92类6970个故事,其中仅目录就有十卷之多。虽然出版前因“言者以为非后学所急”而被叫停,墨版被束之高阁直到明代才开始流传,但恰恰是这些“广记”于六朝至宋初期间的神怪、传奇、小说,为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素材,并也因此成就了它自身在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野的知识中提炼厚度

使用“太平广记”作为开馆展的标题,打动策展团队的正是它所积淀的历朝历代的“在野的知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叙事行为的特别关注。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对当代还是未来所提炼的一系列“征兆”、“影射”、或“志异化”的力量,都是作用于十位艺术家和“写作小组”创作中的可能性影响。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在这一系列影响和作用下,作品中由“征兆”所引发的“命运和未来”、由“影射”所提示的“当下和现实”、以及“志异化”背后的不确定的陌生,实实在在地还原了今天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各种感知。

Wang Jianwei, “Corporate”,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181×90×115 cm 40×40×122 cm 246×23×201 cm, 2013
汪建伟,《法人》,综合媒介装置,181×90×115 cm 40×40×122 cm 246×23×201 cm,2013

Qiu Zhijie, “Qiu’ s Notes on ‘Colorful Lanterns at Shangyuan Festiva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2010 – Present
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综合媒体装置,尺寸可变,2010 – 至今

Yang Fudong, “Anonymous · Light Colors”, 14-16 screen video installation | color, 8’- 10’, 2014
杨福东,《佚名 · 浅颜色》14-16 屏影像装置| 彩色,8-10 分钟,2014

将“叙事”作为策划的策略和创作的方法

作为红砖美术馆开馆展的“太平广记”,特别邀请了黄永砅、吴山专与英格、张永和、汪建伟、陈界仁、邱志杰、杨福东、白双全以及两位年轻人冯冰伊和郭熙共十位艺术家(组合)共同参加,并且展出的作品均为最新创作。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叙事”作为一种策展方法、同时也是创作策略,贯穿着从创作到开幕、直至展出的全部过程。艺术家在此兼具观象者、占卜者、记述者等多重身份,呼应并挖掘着艺术本来就存在的叙事潜能;而作品之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历史叙述的间隙中,正是一种“在野的知识”的存在,通过“太平广记”所蕴涵的潜在书写能量,既折射出十位艺术家长期的思考脉络与工作线索,又展现了各自分殊的社会想象。伴随作品制作和展览发生,还会有十本艺术家书(Artist Book)出版发行,内容有的出自艺术家个人之手,有的是学者的总结和分析,成为展览学术研究和深度解读的具体延伸。

写作中发掘与实验 

作为一次反常规的展览,“太平广记”希望能够“活化”作品而非常规展示。因此渗透其中的写作行为,既是对展览深度的发掘也是策划手段上的创新。贾勤、朱琺、恶鸟等多位“潜在写作”的汉语实践者将从布展阶段开始尝试在地书写,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叙述空间,构成在我们所熟悉的物化作品之外的另一种与自我叙述、批评甚至谣言和想象相关的实际存在。

平日里的这些“潜在写作者”们并不以写作为职业,文学研究、书写创造、另类出版只是他们的爱好。他们是潜伏在主流学术研究和大众出版之外的、真正习惯从在野的知识中生产力量的群体。其中贾勤精通国学、热衷于《说文解字》,出版过《现代派文学辞典》并编译过古印度圣诗《安陀迦颂》;朱琺以越南汉文古籍和博物学为主攻方向,主编出版《越南汉文小说集成》,并著有《卡尔维诺与计画生育》、《安南恠谭》;恶鸟从事计算机程序开发,2011年创办“联邦走马制作”专注于独立出版,目前已出版22本书籍。作为在地书写的具体呈现形式之一,一本虚构的《美术馆使用指南》将在空间、文学、和叙事关系的探索中,挖掘美术馆建筑中潜在的叙事能量。 

生长于郊外、怀拥有园林的红砖美术馆

红砖美术馆地处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2012年12月初步建成并试运营,将于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一号地的地标性建筑,红砖美术馆占地面积近二万平米,其中包括8000平米的室外园林。主体建筑方面:地上部分设置有8个展示空间,包括3个集儿童活动、公共教育等功能在内的休闲空间、1个接待大厅、1个艺术衍生品空间;地下一层配有三间适用于影像作品的放映室;而院内部分则设置有学术报告厅、餐厅、咖啡厅、会员俱乐部等配套功能区域。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赣担纲,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部分建筑上青砖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备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并也因此成为红砖美术馆在众多美术馆建筑中脱颖而出的最大特色。观众在这里可以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够观看到室内的作品展出,亦可游弋于户外各种景观之中。独特的建筑语言和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

目前红砖美术馆的永久收藏包括有:克里斯丁· 莱默茨(Christain Lemmerz)、奥拉夫·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迈克·魁恩(Michael Kvium)、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黄永砅、吴山专和英格等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部分藏品还曾在2012年12月试运营初期的收藏展中进行过展出。

未来,依托本馆空间、景观和地域特点,红砖美术馆将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深度研究和典型呈现,以具有学术性、前瞻性、国际性的一系列策展、驻地、教育、出版等活动打造艺术推广与交流的国际平台,形成北京文化艺术生态中的新的共同体,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休闲资源。同时,也是在此过程中,以实际经验为中国当代民营美术馆的运营与发展模式提供可行性参考 。

  • Wang Jianwei, “Corporate”,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181×90×115 cm  40×40×122 cm  246×23×201 cm, 2013汪建伟,《法人》,综合媒介装置,181×90×115 cm  40×40×122 cm 246×23×201 cm,2013

    1

  • Qiu Zhijie, “Qiu' s Notes on 'Colorful Lanterns at Shangyuan Festival”, Multi-media installation, Dimensions variable, 2010 – Present邱志杰,《邱注上元灯彩图》,综合媒体装置,尺寸可变,2010 - 至今

    2

  • 2DD996580B7664216.9B4C4F53

    2DD996580B7664216.9B4C4F53

  • Yang Fudong, “Anonymous · Light Colors”, 14-16 screen video installation | color, 8’- 10’, 2014杨福东,《佚名 · 浅颜色》14-16 屏影像装置| 彩色,8-10 分钟,2014

    3

  • Taiping

    Ta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