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Power Station of Art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日期
2015.04.18 Saturday - 2015.06.28 Sunday
Opening Exhibition
04/17/2015 17:00
地址
200 Huayuan Gang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电话
开放时间
Tuesday to Sunday 9am - 5pm (last admission: 4pm)
负责人
电子邮件
powerstationofart@126.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麒派画家周英华”4月登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新闻稿]

周英华的表现主义人生和艺术

周英华的艺术及其人生的丰富性从他的三个名字可见一斑:代表中国文化的“周英华”,代表西方身份的“Michael”,以及代表着多元融合的“MR CHOW”,这三种文化形态和多元性在他身上是三位一体的,而他所创办的MR CHOW餐厅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交汇碰撞的场所。2015年4月17日,《麒派画家周英华》展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届时观众可一睹周英华缤纷多彩、饶有趣味的艺术人生。

凯斯哈灵《面条碗里的青虾周先生》

对于其父亲周信芳而言,可谓戏如人生。周信芳通过戏来塑造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英雄人物,通过戏来抒发自己对时政的见解,通过戏来抵抗日军的侵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出演抗战戏码。周信芳对待戏,无比认真和较真,甚至在变声之后,能够化劣势为优势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开创了麒派京剧,打造了唱、念、做、打并重的“总体”京剧艺术。周信芳对其艺术精益求精,如《打渔杀家》一剧,他根据自己对黄浦江上渔夫撒网动作的观察改进了相应的舞台表演动作。如《萧何月下追韩信》一剧,演了几十年,他仍是不断雕琢和修改。比如,原来“我主爷”这一段唱中的 “尊奉王约圣旨降”一句, 他认为不够顺畅,后来改为“怀王当年把圣旨降”。再如韩信逃走,有一场趟马过场的戏。一般人演此剧,多直接用勒马三鞭的老套路。周信芳认为,传统的“趟马”是要表现剧中人催马急行赶路,而此时的韩信,不是真心逃走,没有拼命打马的必要。因此被他改成勒马反踢腿,右转身,亮相时往回看的身段,表现了韩信要看萧何“追也不追”的“发嗲”心态。在本次展览中,一组周信芳从1915年至1961年的剧照将会一同展出,届时观众能欣赏到这位勇于创新的京剧艺术家在《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代表性剧目中的演出身段。

相比之下,对周英华而言,可谓人生如戏,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其艺术不可分割的部分。他的人生富于戏剧性:小小年纪远走他乡,从此无缘和父亲再见,最深刻的记忆是出国前和父亲一起度过的20来个日夜。这让他过早地思考社会人生,从而早早地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他的艺术人生像是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结合了行为、绘画、观念、日常生活甚至生意。MR CHOW餐厅是其主要舞台,各位著名艺术家和各界社会名流是客串演员,友情出演,而他本人是唯一的主角。

周信芳剧照

因此,一般认为周英华的艺术由三个部分组成,我认为他的艺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父亲的麒派艺术、MR CHOW餐厅、周英华的艺术收藏和周英华本人的绘画创作,这四个部分也是密切相关的。父亲的麒派艺术代表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某种高度,这是周英华一直心所向往的。他对父亲艺术的崇敬,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同和向往,和他自身在海外所遭遇的中国身份的不被重视形成了落差。但父亲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让他所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信心,抵消并战胜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不了解和不重视。因此,他萌生了创办高端中国餐厅的想法,从而让西方人从和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饮食文化开始了解中国并尊重中国。MR CHOW餐厅是他进行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战场,在此,硬件方面从整体餐厅环境到细微的装饰布置,以及软件方面从人的衣着、举止如服务生如何上菜,如何走路,都是有讲究而且被精心设计的。他还将惯常的来宾登记簿改为艺术家留言册,多年来坚持邀请到访艺术家为其留言创作。这些艺术家留言册成为了周英华艺术收藏的一部分,在这些留言册上,有豪华的艺术家陈容及其生动自由的挥洒和涂写,包括弗朗西斯培根、艾伦琼斯、罗伯特劳森伯格、让-米歇尔巴斯奎特、达明赫斯特等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可惜这些留言册过于精致和脆弱,无法承受长途跋涉所带来的伤害,在中国的展览中,除了一张Dan Flavin的《周英华肖像》,其余我们无缘得见其真容。
在经营餐厅的过程中,周英华接触到了各界社会名流,包括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和当时鲜为人知但才华横溢的年轻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10件委托知名艺术家制作的周英华肖像,媒介和尺寸各异,包括朱利安施纳贝尔、吉斯哈林、埃德拉斯查、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安迪沃霍尔的绘画,乌尔斯菲舍尔的蜡像,以及亚历克斯以色列的对谈影像。这一系列的肖像艺术收藏
始于他与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的友情——1966年这位艺术家给周英华创作个人肖像,以换取餐厅的座位。从无意之举到有意为之,周英华得以积累了一批优秀的肖像艺术收藏。这些肖像是周英华本人所扮演的周英华,是周英华在借其他艺术家之手和眼来进行自我审视、认知和形象塑造。
在西方,从古希腊神话《奥德赛》开始,重返家园和自我觉醒就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样,由于年幼离开父亲和祖国,一直对父亲和祖国进行重新认知和回归,从而对自我进行定位,回归精神家园——父亲和祖国,这是贯穿周英华人生始终的一条线索。面对人生旅途的种种,他从懵懂走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并进行自我设计,通过自我历练,完成自我提升,他走着一条比常人自觉的人生之路。因此,这些肖像艺术收藏和他对父亲艺术的追求,经营MR CHOW餐厅以树立中国文化的自尊心是一脉相承的。周英华以这些肖像为镜照见了自己,照见了他者眼中的自己和自我认知乃至背后家国文化的异同。这是奥德赛式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回归的精神冒险之旅,正如他所言,“我整个一生都在努力创造某种可以让我儿时所熟知的那个非凡世界重现的东西”。

最后,才是周英华本人的绘画创作,这是他对中西文化和各位西方大师的艺术融会贯通的结果。至此,我们不得不相信那句“功夫全在画外”的老话。自幼母亲裘丽琳给与的良好家教和父亲艺术的熏陶,他所接受的正规艺术教育,和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的交往,早已造就了他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早在1959年,在他给自己所拍摄的将水泼向照相机的那张黑白照片中即可见端倪;也可以从他的肖像艺术收藏中看到,那些受他委约的无名小卒最后大多成为了艺术名家。自己进行创作,只是时机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随心所欲的信笔挥洒,解衣磅礴的创作心态,自然流露的大家风范,同时不凝滞,不迟疑,不畏惧,如初生牛犊一般。周英华在绘画中创造性地使用了源于其生活的各种新工具新手法,也加入了个人的生活佐料和人生体味。如常见的食材鸡蛋,是被挪用的现成品,是天然的颜料,也是太阳的象征符号,其间有游戏的轻松诙谐,有大胆的开拓试验,也有严肃的巧思和智慧。

周英华的绘画创作是站在西方艺术大师的肩膀之上的,他的眼力、胆识、自信源于此,但其底子也是中国的。他的创作有波洛克行动派绘画自动化、任意化、即兴化的表征,但其核心是大写意的中国式表现主义,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其画面开合或紧锣密鼓,密不透风,或舒缓平稳,疏可走马;有大刀阔斧泼洒颜料的酣畅淋漓,亦有字斟句酌的细心收拾和反复推敲。关键之处和秘诀所在是画面背后由京剧器乐所指挥的节奏和京剧“做、打”表演动作的韵律。一如其父亲周信芳在舞台上的表演,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可以传达许多峰回路转的精妙意涵,言有尽而意无穷。
虽然重拾画笔开始创作之时已年逾古稀,但周英华却有着年轻艺术家的蓬勃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这点上而言,周英华仅有三年多的艺术创作生涯,可以算是“年轻”艺术家,期待着他在艺术创作中的进一步探索和冒险,为艺术史创造又一个衰年变法、大器晚成的美谈。
文/项苙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