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Hanart TZ Gallery(汉雅轩)
日期
2016.07.22 Friday - 2016.08.27 Saturday
Opening Exhibition
22/07/2016
地址
401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Central MTR Exit D)
电话
T: +(852) 2526.9019; F: +(852) 2521.2001
开放时间
(Mon-Fri) 10 am to 6:30 pm
(Sat) 10 am to 6 pm
(Sun & Public Holidays) Closed
负责人
Chang Tsong-zung (Johnson Chang)
电子邮件
hanart@hanart.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浮島誌》
[新闻稿]

藝術家出席酒會 2016年7月22日(週五)下午6到8時
展期 2016年7月22日至8月27日
策展人 宋振熙 張騁
參展藝術家
郭熙 + 張健伶、龔旭、朱璽、馮晨、 洪丹、邵文歡、童義欣
學術支持 當代藝術調查局

漢雅軒在 2016 年夏天帶來八位中國美術學院畢業的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推出聯展: 《浮島誌》。展覽由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策展部主任宋振熙加上張騁策 展,討論所謂真實性論述的構建方式和創造力。

在參展藝術家的項目或作品中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們對「敘事的真實」重新的描繪,虛造 的線索和真實的經驗穿插在一起,模糊掉所謂絕對真實和絕對虛構的邊界,他們在面對 歷史讀本、感知幻象、主客體轉換、意識形態時所產生的創造力,將重新構建一種圍繞 不確定性所展開的論述,並置多個平行世界。

重構「真實」的欲望來自這個時代現實的經驗給於藝術家們的集體課題。虛擬互聯網的 第二人生和現實生活的交合體驗;消費社會的景觀包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缺失和 並置等,這些問題將人們的感知經驗、判斷力、創造力全部打亂,極其碎片化,走向迷 失邊緣。藝術家們希望在自己的尋找中,建立這一代人對「相信」本身的重新界定,以 及對被給予的「已知」的邏輯重組,從而反饋現實生活中「遭遇」。作為本次展覽的主 題意象:浮島,即漂流在海上的一個移動著的空間存在。它不僅暗示著在航行中不斷移 動著的,進行抒寫未知世界的航行者,同時也象征著在「不確定」時代裡,那一點點希 望和遐想。展覽以虛構的「浮島志」為主題,鏈接起藝術家項目和參展作品,將他們看 作是「浮島」世界的某種紀錄和歷史生產。同時,「志」在這裡的一語雙關,也暗示著 以藝術家們為代表的群體力量對「已知」海洋重新定義的志向。

策展人 簡歷
宋振熙 (1985年生,湖北武漢)
1985年生於湖北武漢。2008年獲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學士,2012年獲中國美術學院 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碩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策展部主任,當代藝術 調查局(ABI)負責人。長期關注當代藝術中青年藝術家發展和生態現狀,針對當代藝 術理論進行研究工作。

張騁 (1990年生,浙江杭州)
1990年生於浙江杭州。2012年獲學士學位於浙江傳媒學院,2016年獲碩士學位於中國美 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現工作生活於杭州,聚焦於策展實踐、學術出版以 及網絡社會下的社會性互動項目。

郭熙(1988 年生,江蘇鹽城) 1988 年生於江蘇鹽城。

2010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畢業後作為駐留藝術家 前往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駐館兩年,2015 年獲得紐約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

張健伶(1986 年生,湖北武漢) 1986 年生於湖北武漢。

2008 年畢業於武漢大學,2013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 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現生活於上海。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4.54.17

郭熙 + 張健伶 《大航海:芳名考》 2016 裝置:錄像、攝影、物件、文本、噴繪、聲音 尺寸不定 本作品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支持制作,目前正在群展《告訴我一個故事:地方性與敘事》中展出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大航海計劃》項目資料

2014 迄今 郭熙與張健伶於2014年夏天開啓了長期合作《藍色三部曲》,以「時代的顏色」作為核 心議題展開創作,起始篇《大航海》以浪漫精神為基調,無限的淺藍,凝視者的背影, 消失在海中的詩人等意象相互纏繞。出發前,藝術家撰寫併發布了十二個將會沿著環球 航線發生的預言,它們不僅折射了通往主題的種種潛在路徑,而且作為索引,牽扯出無 限的文本與無盡的閱讀。2015年3-5月,在86天的航行裡,他們追索巴斯•簡•阿德爾與 亞瑟•克拉凡的感性歷程與神秘失蹤,搜尋消逝的凝視和隻身啓程的背影,並作為見證 者將沿途收集的物證帶回了大陸。在不同的展示時空中他們將漸次撥開敘事的迷宮,在 文本-圖像-物件的星團中呈現一千個人物的故事與他們各自的郵包。

龔旭(1986年生,上海)

1986 年出生於上海。2006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附中,2010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 畫系獲學士學位 。2012 年在北京舉辦 「鳥翼蛇行」:龔旭個人作品展;2015 年在西 安 OCAT 館舉辦「暴裂的十二生肖」:龔旭個展。繪畫作品一直關注與中國傳統元素和 流行文化之間的聯繫,在畫面中強調不一樣的邏輯敘事。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20.45

龔旭《斷塔記之二》 2012 布面 油彩 丙烯 190 x 340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關於塔的作品,整體上是在創造一個自定義的固有環境的產生到固有環境被破壞以及被摧毀過程的語言,而作品則包含了預言中所出出現的旦夕禍福。「反神話」是這系列作品的一條創作線索。神話對於當下語境來說,帶有很強的「超時空」概念,可以說是只有發生在那個遙遠時空的故事,加以包裝後的當代版本。而這系列作品是對這些故事的在編造,然後將編造了之後的故事,再進行一次修改,從而達到一種「假預言」式的創作目的。

朱璽(1983年生,上海)
1983出生於上海 ,2002畢業於上海工藝美術學校, 2006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 系獲學士學位,2012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學院獲碩士學位。2011年澳門舉辦「征 服者之歌」個展。2013年在北京舉辦「冷韻」個展。 創作跨越裝置、繪畫之間,帶入 符號性的敘事語言使得其作品具有相當的可閱讀性,詩性的意味濃烈。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38.02

朱璽《A.D. 117》2011 鐵樹脂燈泡提琴盒 金屬50 x 50 x 30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這是一件悲傷的作品,也是一件紀念偉大的的作品。在一個老舊的小提琴盒子里。鑲嵌 了一塊銘刻在鐵板上的羅馬公元117年的國家版圖(羅馬帝國最鼎盛時期橫跨亞歐非三 大洲)。中箭的戰馬絕望的回望,深陷在看不見的泥潭。只有歷史的燈火搖曳。

馮晨(1986 年生,湖北武漢) 1986 年出生於湖北武漢。

現生活在荷蘭阿姆斯特丹。2009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他 的作品曾被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收等機構收藏。馮晨的作品試圖用不同的 材料來關注人的經驗感官,並在一種新的邏輯裡展開圖像對人的感官經驗的敘述。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38.10

馮晨《海盜》(錄像截圖) 2014 單頻影像 彩色 有聲 6’41” 共5版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錄像講述的是只有一隻眼睛海盜的故事,因為他只有一隻眼睛能看見所以他說他的世界 是平面。 展覽時我要求人們看到這部電影只用一隻眼睛看。因為我使用的一種新技術來挑戰人們 的視覺和感官體驗。觀眾用一隻眼就能看見立體的影像,但是錄像裡海盜眼裡的世界確 實平面的。

洪丹(1982 年,浙江浦江) 1982 年出生於浙江浦江。

2004 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 2014 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五工作室,獲碩士學位;現任教於浙江傳媒學院動 畫學院。他以書寫與拼貼的方式營造出類似水墨意象的圖式,給中國文人畫賦予當代歧 義。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38.18

洪丹《記憶空間》2015 綜合材料繪畫 60 x 200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在一個影像無處不在的時代,繪畫僅僅是對日常生活的旁側敲擊,目光只是擦過事物, 僅僅去捕獲光陰投射在事物上留下的暗影。但這些影痕還在呼吸,富有詩意地呼吸,有 時候如此黯淡。我們用詩意的考古學方式去挖掘那些殘缺、腐蝕的事物,保護這些時光 的暗影及其重量,還要使之發出琥珀一般的光澤,事物內在的幽微之光被召喚出來。

邵文歡(1974 年生,新疆和田) 1974 年出生新疆和田。

現工作生活於杭州,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他長期利用 傳統攝影技術進行圖像創作,大量將繪畫的方式帶入到攝影圖像的制作過程中,將繪畫 和攝影變成一個作品生產的重要語言。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38.26

邵文歡 《一切仿佛從未發生之三》 2013-2016 3D虛擬技術及綜合手段、明膠銀感光在絹緞上 50 x 60 cm(尺寸可變 )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一切彷彿從未發生》的系列作品,是其對傳統文化進行另一個角度的思考。用素描的 方式 sketching,把傳統山水畫的山石寫生下來,通過 3D 軟件重新虛擬現實。在視覺 上,合成後的山石具有攝影高度的再現性,但這些山石形象似乎只曾經存在於畫中。我 們現在的寫生更多是植根於眼睛所見的再現表達。這種虛擬的合成影像在根源上和「寫 生」是相反的,但是攝影本身具有寫生一般的再現性,更進一步突出了這種反邏輯式的 矛盾。這個系列的作品不可能在現實中存在,但是又和現實、和傳統有著天然的聯繫。 這種親近的感覺又被眼前的一泓秋水隔開,山石變成了一座孤島,似乎暗示著當下我們 和傳統文化既親近又疏離的尷尬境遇。這個孤島是藝術家的精神樂園,也可能是他很難 抵達的理想世界。

童義欣(1988 年生,江西廬山) 1988 年生於江西廬山。

2014 年紐約大學工作室藝術碩士畢業,現工作生活於紐約。童 義欣通過多媒介裝置,場域特定項目,互聯網作品,音樂和書籍構造詩意和荒誕的敘事, 以探索這個崇尚理性和資本的時代下浪漫主義的辯證法。

ScreenShot 2016-07-18 下午5.38.34

童義欣 《故鄉風景》(局部) 2015 書 :精装全彩712页 15 × 23 cm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品介紹

2013.01.25 21:33 – 2014.12.31 22:28,兩年時間內家鄉的朋友在微信上所發布的廬 山風景照片的一個完整匯編。

關於當代藝術調查局
當代藝術調查局簡稱 ABI(Art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於 2015 年成立,是以當代 藝術為研究基體的學術團體,以知名文化學者為主軸,青年新銳學者為主力,旨在解決 當下與藝術相關的問題,包括:城市化中的當代藝術、藝術教育、藝術收藏與投資、藝 術與科學、藝術與社會化政治經濟、藝術倫理和感性語言等。

ABI 調動和激發每一位不同屬性的研究學者,對當代藝術中的諸多「疑難」提供解決方 案。不僅以文字作為行動的載體,更通過實踐相關藝術計劃和項目對當代藝術的研究和 推廣作出貢獻。已啟動的項目包括:《ATLAS:藝術行遊項目》、《錯金:新銳藝術家 研究計劃》、《迷町:當代藝術收藏教育項目》等。

ABI 不是標榜「學術權威」或「精英文化」的組織,也不依賴任何「學術流派」或「文 化影響力」。ABI 的任務不是在高端學術文化圈裏制造「高端」,不是以文化小眾去制 造「小眾」,不「架空」現實 。ABI 作為 「落地者」,將當代藝術裏實際發生的「疑 難」,用探索、實踐的態度「落地」,把學術成果和社會需求、文化需求、當代藝術需 求對接,將「上」與「下」、「塔內」和「塔外」的關聯粘合。

ABI 面向國際學者開放交流,目前已有成員三十多名,主要成員包括:宋振熙(發起 人)、陳研、姜俊、馬楠、艾洛、陳嘉瑩、範白丁、朱璽、汪單、古菲、巨若星、盧睿 洋、魏珊、翟羽佳、薛鈺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