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感物
藝術門

上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传统哲学形成东方关照“物”之独特感知方式。藝術⾨将荣幸呈现群展《感物》,此次展览以中国“感物”美学为视角展呈九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皆运用精湛手工技艺,在繁复的创作过程中着重于“人”对“物”的体验。

正如宋代牧溪的《六柿图》,“以我观物”可见柿子的外形和概念,而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时,艺术家才能还原出柿子的自在灵性。这种“感物”方式,正是消解了心与物之间的对立,从“物我两忘”至“物我相生”。

20171230134549

因观物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注重将人的主体意识投射到物的关照中去,使人的情绪覆盖物之质性。“无我之境”则侧重寻求人与物之间的本然契合,在弱化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强化物性的自然呈现,从而使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均势。无我之境中人的意识仍然存在,但不对外物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此时之“我”几乎等同于一“物”,故“我”观“物”,“物”亦观“我”,彼此是一种互观的状态。正如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一直是西方哲学思考的对象,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Rene Descartes, 1596-1650)强调“人”既是思考物,又是被思的对象物,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理论。笛卡尔的二元论衍生出诞生于20世纪重新思考“意识”与“身体”关系的感知现象学。与西方哲学中注重逻辑理性思辨的感知论不同,中国感物美学的直观会意思维,追求感应和瞬间感悟,重在意会。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东方思想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仍有差异,中国是以心感物,心不离开物,注重“天人合一”。而日本则是以心感心,心可离物而独立,而形成日本独特的“物哀”美学,因情理失衡和物我错位使其包含着朴素而又过剩的情绪。日本地处半封闭海岛,长期处于不期而至的地震和海洋灾害威胁下,日本人对于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转瞬即逝异常敏感。佛教和禅宗传入日本之后,在近世时与本土思想融合形成了“侘寂”美学,一种以接受短暂无常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中国的感物美学始终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受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而寻求某种均衡之道。

此次展览中的所有设计艺术品均在中国制作,每一件器物都是由艺术家和工匠(隐藏的艺术家)共同创作,那位工匠的祖先可能便是宋代瓷器或明代家具的制作者,精湛的传统技艺在器物制作过程中世代流传,而不同时代的人因关照中国传统文化之不同视角而在作品中显现新的视觉隐喻。

丽娜∙杜玛(Rena Dumas, 1937-2009)注重将建筑的理念融入其作品之中,作品中比例和节奏的控制呈现出人性化和现代感的特质。此次展出的作品《圆孔柜》便可见其对中国古典建筑空间理念的挪用。甲乙丙设计(XYZ Design)是由林明珠女士主导的设计师团队,其坚信艺术作为一种兼收并蓄,而非排他性的媒介,应赋予艺术家以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媒材以及新的技术进行实验的自由。丽娜∙杜玛和甲乙丙设计的作品中均有非常强烈的东方意念,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碰撞出当代视觉艺术的新纬度。

出生于云南大理的艺术家薛滔(b. 1975)自2000年起采用废弃报纸创作装置作品,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力量。荷兰设计师马汀∙巴斯(Maarten Bass, b. 1978)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手工制作,其创作理念从不局限于固有的边界。这两位艺术家此次呈现的作品都十分关注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即“物”之特性。他们既非用物表现自己的理念,也不是再现物,而是“以物易物”,让“物”自在地呈现自身灵性。“易”即是变,但不是人支配性的强迫物去变,而是人与物形成某种均势的状态下让物自己去变。着重于创作过程中人的「瞬间感悟」。

安德烈∙杜布勒伊(André Dubreuil, b. 1951)出生于法国里昂,是当代设计艺术领域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受欧洲及亚洲古典主义,以及极简主义几何形状的启发。其作品具有简洁明丽的外观,辅以流畅的线条,在保持功能性的同时,也拥有奢华装饰性的视觉效果。此次展出的《飘带瓶》在形式上以少胜多,细节处理的简洁、轻柔和优雅,富有韵律的音乐感,流露出一种含蓄之美、诗意之美、运动之美、自然之美。展览中的《四季桌案》则运用中国传统掐丝珐琅工艺描绘了春、夏、秋、冬的不同图景,观者在惊叹其精湛技艺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设计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融入的时间纬度。

展览中的另一件同样与时间纬度紧密相关的作品是由中国设计艺术家杨丹凤(b. 1980)创作的一组白瓷麒麟系列作品。杨丹凤的作品因将中国传统手工艺与西方现代的材料和理念相结合而闻名,在麒麟系列作品中,她赋予了每一件作品独特的个性,比如“女孩子气”或“白日梦”。但当这些性格迥异的麒麟作品作为一组作品展出时,创作过程中的时间纬度便显现出来。工整排列的精细瓷器凸显出材料本身的精神性,显现出“静”与“闲寂”的境界。感物的「审美会意」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超离出物象之外的“言外之意”。

夏青勇(b. 1988)自201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于上海。他的艺术创作始于对中国传统宣纸工艺的痴迷,宣纸被称为纸中之王,具有湿染性、柔韧性,同时具备不易变色或脆化的持久性,纸寿千年。艺术家运用独特的工序,在蕴含着现代形式感的作品中体现宣纸独特的物质性。此次展览展出其最新系列的作品,艺术家用宣纸包裹木块,将木头年轮所代表的不易察觉的时间痕迹变得可见。感物是一种直观会意的观物方式,必定是「自然自由」的。作品中用宣纸卷成的线条在省略与隐没的拿捏中形成时现时隐、含蓄而韵律的形式,让人从中能感悟到一种自然而诗境的抽象意象。

恩里科∙马罗内∙沁扎诺(Enroco Marone Cinzano, b. 1963)生于意大利,他非常重视作品的持续性,在其作品中坚持使用回收材料。作品在视觉上极具雕塑性却不局限于此,兼顾环保和耐用性,他相信具有实用性和结构性的作品将永不过时。作品《装身师》是置放搭配衣物的架子,而镜子前的骷髅头则预示着一种境由心造的「生命直观性」。麦凯恩&佩工作室(Makkink & Bey Studio)的作品关注于环境与人类互动关系的探索,其作品常常让人惊奇于其锐意的创新与诗意般的幽雅。此次展出的作品是在鼻烟壶中描画微小的人物形象,如梦境幻影,亦如庄周梦蝶般的心灵体验。中国感物美学的体验方式是神秘而不可言说的,却能传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

中国画注重“虚实相生”,于无画处皆成妙境。物件虽无中国画中的留白,但器物被使用的痕迹,以及其表层微妙起伏的光影,亦能捕捉到游存于物象之外的虚空,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虚空并非孤悬无着不可感悟,其玄奥之处落实于日用万物,正如此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中所具有的瞬间感悟性、审美会意性、自然自由性、生命直观性等特征。“感物”在于体悟这大千世界中万物的自在灵性。

 

  • 20171230134549

    20171230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