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馬凌畫廊)
日期
2014.10.10 Friday - 2014.11.09 Sunday
Opening Exhibition
10/09/2014 18:00
地址
Sixth Floor, 33 Des Voeux Road Central, Hong Kong
香港中環德輔道中33號6樓
电话
+852 2810 0317
开放时间
Monday-Saturday 10am-7pm
负责人
Edouard Malingue & Lorraine Malingue
电子邮件
mail@edouardmalingue.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物非物
[新闻稿]

展覽日期及詳情:  台北國際藝術村 台北市北平東路七號,2014 年 10 月 10 月至 11 月 9 日 11 am – 9 pm,星期二至日

紙上展覽日期及詳情:  Not Today 4/6 十月號

開幕酒會: 2014 年 10 月 9 日,6 pm – 8 pm

策展人與藝術家對談: 2014 年 10 月 11 日,3pm

座談 – 顏貽成與他的學生周育正: 2014 年 10 月 25 日,3pm

策展人導賞: 2014 年 11 月 1 日,6:30 pm – 7:30 pm

查詢: +852 2810 0317 mail@edouardmalingue.com

網址: www.edouardmalingue.com

《物非物》(Never odd or eveN)   策展人:呂岱如

page1image8376

馬凌畫廊誠意呈獻最新聯展《物非物》(Never odd or eveN),展覽計劃得到台灣文化部及台北國際藝術村支持,由第 55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人呂岱如策劃。參展藝術家包括伯諾瓦.布洛伊薩特、 周育正、泰勒.科伯恩、伯諾瓦.布洛伊薩特,以及高倩彤。是次計劃探討當代藝術展覽形式演練的美學問題、當中回應的文化及藝術家行動和創作的手法。計劃同時把展覽伸延至實體展示空間以外,化成 不同的展示方式,以平面媒體作為展覽媒介,在台灣藝術雜誌 Not Today 的十月號上舉辦紙上展覽 (paper exhibition)。並且發行一系列的藝術家訪談錄。

「如何打開視野與胸懷去聆聽看不見的風景,是一種與感性共舞的課題還是夢境?神秘的並非物件, 而是藝術家展開的行動與我們從未停歇的共謀。

展覽關注藝術家的行動與感知力,在將藝術想法與表達觀念化的過程裡,他們如何從形式語言展開 對於社會關係與能動性的推敲、調查與滲入。他們的行動並非透過直接的再現關係呈現,而是藉由 創造介媒與證據來讓我們重新展開在現實生活裡的質問與行動。透過解讀這些他們在連結知識、影 像、敘事以抵抗機制性權力和暴力之時,所應運而生的對話、構圖及其美學語彙,本展覽探討對於 藝術家行動形式的觀看與解讀,提出視覺性、展示性以外的當代藝術觀看方式——在多重層次與向 度間去理解審美的不同領域,以及其如何連續地交織展開於生命形式間。

在後杜象的媒體社會中,我們被新的藝術使命驅動去認識與挖掘藝術物件的意義、展示與可能性, 不論是否具備物質性,當代藝術的挑戰之一,便是如何在複雜詭譎的社會肌理中進行超越新藝術觀 念的註冊動作。在此脈絡底下,展覽作為藝術呈現的形式也面臨新的挑戰與要求,以在不同的系統、 機制、意識形態和現實裡,提出並生產積極的溝通渠道。「物非物」原為一種開放性、暗示性的能 指,既是與周遭介質的共鳴,也指向一種非可見的新關係與空間的騷動。與其英文展名 Never odd or eveN 皆同為回文,展開一個雙向折返的甬道,在轉換復返間探問每個小數點後的無盡可能。策 展概念透過這樣的命題方式與形式結構,採用了製造視差結構的一種美學載具,以在同一個平台上, 或說觀眾所決定的多個視差視角的交會處,去呈現藝術與生命相遇的樣態,展露藝術家回應藝術與 生命形式的手法,也讓觀者運動他們在展覽形式間所可探索的各種視角。展覽揭示形式如何運作情 感,而我們又如何為之所動地在一種當代的時間感之下行動與奔跑。」-呂岱如

伯諾瓦.布洛伊薩特,1980 出生於法國,現居巴黎。布洛伊薩特的創作涉及再現觀念,回應觀看之主 體本質,並揭示平行或介入我們日常經驗和對現實理解的另一個被建構、媒介而出的圖像世界,表現手 法跨各種媒體,包括繪畫、裝置、設應、數位動畫等。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巴黎現代美術館、東京當代 藝術館、第九屆里昂雙年展、倫敦蛇形畫廊、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

周育正,1976 年出生於台北,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畢業,獲 2012 台北美術獎。周育正的創作以觀念 性的手法聚焦於作品計畫之於其脈絡之生產程序或操作過程的改變,反饋現實問題,並提出與其相對的 利益、組織形態、歷史等的另類再生產。他的作品曾在多地展出,包括:丹佛當代藝術館、台北關渡美 術館、2012 台北雙年展、紐約皇后美術館等。

泰勒.科伯恩,1983 年出生於紐約,現居紐約,從事藝術與寫作。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學士畢、洛杉 磯南加州大學藝術創作碩士。為藝術雜誌 frieze、e-flux journal、Art-Agenda、Mousse 等寫作,他的作品 廣泛展出於:紐約惠特尼美術館、南倫敦畫廊、慕尼黑藝術中心、格拉斯哥當代藝術中心、洛杉磯 LAZART 等。

切提.卡塞齊瓦塔納,1969 年出生於泰國,現居曼谷與柏林,從事藝術和獨立策展。墨爾本 RMIT 大 學美術系學士畢,1997 年為曼谷藝術組織 About Art Related Activities 的合辦創立人。近來他合創另一個 藝術刊物與空間 Messy Sky。作品曾展出於:維也納 Secession、波爾多 CAPC 當代藝術館、紐約 PS1、巴 黎 Le Plateau、巴黎 Level One、廣州時代美術館、史特拉斯堡歐洲當代藝術行動中心等。他是 2014 柏 林 DAAD 的駐村藝術家。作品以行動和裝置來活化在場性和缺席的互換、虛空和生命的轉換,在人際網 絡間促成觀念與想法的生成與轉動。

高倩彤,1987 年出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作品運用不同的媒材,包括繪畫、錄像、數 位輸出等,其創作回應了一種現代生活、都會環境與集體性的網路文化影響下的孤獨感和距離,關注影 像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成、被觀看或觀念化的過程,並且探索它們如何影響和作用於內在心理層面。

Chitti Kasemkitvatana, “Aeon is Just a Second”,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action, Image: artist sketch, 201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切提.卡塞齊瓦塔納,《亙古不過瞬間》,複合媒材裝置、行動,2014,圖片:藝術家影像素描,圖片版權為藝術家所有


Ko Sin Tung, “Collecting Light: Lane 124, Siwei Road (Room 1)”, Image: artist sketch, 201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高倩彤,《採集光線:四維路124巷(房間1)》,壓克力顏料、無酸噴墨輸出畫布,60 x 88 公分,圖片版權為藝術家所有,2014


Chou Yu-Cheng, “Chou Yu-Cheng, His Professor Yen Ye-Cheng and His Painting”, Acrylic on canvas, sound installation, 2014,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周育正,《周育正與他的老師顏貽成和他的繪畫》,壓克力顏料畫布、聲音裝置,2014,圖片版權為藝術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