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论方法—— 康迪达·赫弗个展

论方法——康迪达·赫弗中国首个大型个展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很荣幸能够为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之一——康迪达·赫弗举办首个在京个展。该展览是赫弗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将 全面地展示该艺术家多样的摄影工作方式及其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德国摄影界前有奥古斯特·桑德,后有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夫妇。作为贝歇夫妇的学生,康迪达·赫弗与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托马斯·鲁夫、托马斯·斯特鲁特等人一起,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摄影学派的代表,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而在那一代以男性为主的摄影师之中,康迪达·赫弗作为一名女艺术家,无疑格外夺目。

康迪达·赫弗 1944 年出生于德国埃贝尔斯瓦尔德,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先后师从欧乐·乔恩和伯恩·贝歇学习电影和摄影。她的作品曾在巴塞尔美术馆、伯尔尼美术馆、法兰克福门廊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伦多能源工厂画廊、布雷根茨美术馆和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等地展出。2002 年,她参加了第 11 届卡塞尔文献展。2003 年,她与已故的马丁·基 彭贝尔格一道作为德国代表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康迪达·赫弗现居科隆。
此次展览共包括 77 幅摄影作品,此外还有以投影的方式展示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 41 年 (1974 年至 2015 年)之久。展览展出赫弗最早的摄影项目之一——她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在德国的土耳其劳工系列作品,此外还包括她在同一时期拍摄的杜塞尔多夫街景。 观众还将看到艺术家早年使用手持相机拍摄完成的一组室内空间作品,其中也包括一些来自中国的图像。展览还将展出一些艺术家赖以成名的大画幅、高精度的空间特写,如“杜塞尔多夫莱茵河畔德意志歌剧院”(2012 年),以及去年在中国访问期间拍摄的北京怀柔“梨园图书馆”,这些没有人物的文化空间摄影促使人们思考人类和空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论方法》还将全球首次展示赫弗的最新力作(这其中再一次包括来自中国的作品)— —赫弗回归使用轻便的小型相机以来于 2014 和 2015 年创作的 33 件小画幅作品,在这些作品 中,她致力于将我们周围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呈现出来。赫弗由小画幅摄影起家,后来转向 了大画幅摄影,而现在却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重视细节画面的小画幅摄影上。事实上, 无论她是否注重细节以及是否从较大的维度去表现一个空间,相片的大小总是在制作阶段才被 真正敲定。

“拍照有一种方法;制作照片有一种方法;展示作品亦有一种方法。康迪达•赫弗经常强调, 在她的工作中,这三种方法同等重要。”策展人赫伯尔特·布克特在为此次展览撰写的《论方法》一文中解读道。由于赫弗在早年学习阶段曾接触过电影制作,即便是像幻灯片一样的慢速动态画面也依然对她有着重要的意义,展览中的几个幻灯案例就是最好的代表。

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康迪达·赫弗的大型个展《论方法》于 2015 年 8 月 15 日 18 时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家将出席开幕式。展览将持续至 10 月 7 日。

活动信息
展览《论方法》主办: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2015 年 8 月 15 日,18 时
展期:2015 年 8 月 16 日至 10 月 7 日,周二至周日每日 10 时至 18 时免费开放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 155 号) 策展人:赫尔伯特·布克特,沈宸
布展设计:米莉卡·洛普奇克(Milica Lopicic)
电影放映《静寂空间》
时间:2015 年 8 月 15 日,19:30 – 20:15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葡萄牙导演鲁伊•塞维尔花了两年时间与康迪达·赫弗一起工作。他跟随她拍摄照片的过程、观察她在工作室与家里的工作状态,以及在杜塞尔多夫、伦敦和圣保罗等地准备展览。《静寂空间》一片塞维尔塑造了一幅庞杂密实艺术家影像肖像,凭借电影本身视觉语言的说服力,这部作品没有使用任何对白。

艺术家简历
康迪达·赫弗 1944 年生于德国埃贝尔斯瓦尔德,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先后师从欧乐·乔恩和伯恩·贝歇学习电影和摄影。她的作品曾在巴塞尔美术馆、伯尔尼美术馆、法兰克 福门廊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多伦多能源工厂画廊、 布雷根茨美术馆和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等地展出。2002 年, 她参加了第 11 届卡塞尔文献展。2003 年,她与已故的马 丁·基彭贝尔格一道作为德国代表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2013 年和 2015 年,艺术家分别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宫博物馆和圣彼 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举办了个展。康迪达·赫弗现居科隆。

策展人的话 文/沈宸
摄影因对现实世界事无巨细的写实刻画能力,早在摄影术诞生之初,就引起了部分写实派画家们的恐慌。在 1839 年首次目睹了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之后,保罗·德拉罗什(Paul Delaroche)曾发出“绘画已死”(Painting is dead)的感概。当 176 年之后的今天,艺术史早已风云变幻,观众们站在康迪达·赫弗(Candida Höfer) 名为《莱茵德意志歌剧院 杜塞尔多夫 I 2012》(Deutsche Oper am Rhein Düsseldorf I 2012) 这一长度超过 2.5 米的作品面前,或许不会再发出德拉罗什相同的感慨,却很难不感受到这幅作品中充满气势的明快红色座椅阵列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也一定能体会到摄影 作品中满溢的细节和精妙的用光所带给观众的心理震撼。

康迪达·赫弗 1944 年生于德国的埃贝尔斯瓦尔德(Eberswalde),从科隆纯艺术及实 用艺术学院(Cologne Academy of Fine and Applied Arts)毕业之后,曾为一些报社和摄影师工作,而后在 1973‐1982 年期间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进行电影和摄影的学习。20 世纪 60、70 年代对于世界摄影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年代。在大西洋的西岸, 威廉•艾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彩色摄影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所接纳并于 1976 年完成了首展,为摄影史平添了色彩的斑斓。埃德·拉斯查(Ed Ruscha)、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等艺术家开始使用摄影作为 观念艺术的创作媒介,使得摄影逐渐为主流艺术世界所接纳。在美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另一边,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Bernd and Hilla Becher)及其随后几代学生共同组成了“杜塞尔多夫学派”这一影响世界摄影史的重 要艺术群体。而康迪达·赫弗便是贝歇夫妇第一批学生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康迪达·赫弗在完成了一系列关于客居德国的工人的作品之后,将其视野转向到关于室内场景的拍摄当中。在图书馆、博物馆、宫殿等林林总总的建筑内部,为了使得画面呈现出客观的状态,拥有强大移轴能力的大画幅相机及广角镜头被使用,机位被升高到可以俯视全局的高度,透过建筑物窗格的自然光线和室内本身具有的人造光线也被同时采用,构图呈现尽量对称的布局。作品通常尺幅巨大(与她在杜塞尔多夫艺术 学院的同侪一样),细节丰富,充满秩序感,人的存在也被排除在外,呈现出无表情美学(Deadpan)的特征。然而室内建筑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混凝土或是大理石的方型盒子,更是承载实用功能、彰显文化、记录历史和唤起记忆的重要载体,更与时代精神 相契应。得益于艺术家所采用的作品尺幅,观者不仅得以身临其境般对画面中每一寸细节进行探求,更因此与照片中所呈现的场景、空间进行个体的对话。这种对话并非使得观者本人轻易将自己投身于此场景之中,很有可能因其极为宁静抽离的氛围而不敢冒然打扰以防进退失据的风险。以此,客观的呈现与主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被打通并联动起来——尽管在面对这些场景时,来自东西方的不同观众被调动的情感和激发 的想象很可能是极为不同的。康迪达·赫弗在其接受采访时曾谈到“对于我来说,这些空间拥有它们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通过展现时间的层次和经验显现出来,以此它们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并似乎抗拒着变化……我强调的是一种关于空间和其使用之间于岁月中产生的‘永恒的谈判过程’,但同时这种关系也处于更基本的光线和空间之 间。”

然而习惯于观看康迪达·赫弗大尺幅作品的观众,可能会惊讶于一系列完成于 2014‐ 2015 年的作品。它们尺幅与以往相比,仿佛回到了 Candida 刚刚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年代;艺术家以往精确和对称的构图也被打破(实际上,我们仍能通过细微之处发现艺术家依然对画面进行着极为严谨的构图控制);作品也从宏大的场景的描绘 重新回到对于细节事物的关注。对于观众来说,画面所展现的平凡事物或许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但同时,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作品的标题也不再使用地点命名,而 采用了《柱子 2015》(Pedestals 2015)、《阴影 2015》(Shadows 2015)、《衣服 2015》(Clothes 2015)等这些颇具“共相问题”(Problem of Universals)意味的命名方式。或许罗素在其《哲学问题》一书中所说的,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家的作品也具有 很好的启示作用:“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 方面的想象力,并且降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

在本次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名为《论方法》的康迪达·赫弗大型个展中,全 部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 41 年(1974 年至 2015 年)之久。不仅有艺术家在杜塞尔多夫求学期间完成的作品,也有拍摄于中国的近作;展览呈现上,不仅有艺术家久负盛 名的超大画幅的作品,也有小幅面的精细之作,并使用静态照片及投影等多种展现方式,意在使中国的观众得以全面了解康迪达·赫弗艺术生涯拍摄方法及艺术观念之心 路历程。

  • 1555d430-8e5d-4f85-b6d1-3f671ef2344c

    1555d430-8e5d-4f85-b6d1-3f671ef23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