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奧沙畫廊榮幸呈獻:Maurice Benayoun: JUST DIG/IT!
虛擬現實新媒體藝術裝置展

奧沙畫廊邀請您在莫奔的虛擬世界中探索人與人的連結。

此次展覽”Just Dig/It!” 首次以大規模裝置群的形式展出。《在大西洋底隧道之中》(1995年,視頻,22”30’)、《在巴黎-新德里隧道之中》(1997年,視頻,13“00’),以及于1995年作品《大西洋底隧道》中蓬皮杜藝術中心產生的隧道快照將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虛擬現實互動裝置《大西洋底的隧道》創下的“第一”紀錄:
·第一個跨大洲虛擬現實裝置;
·第一個擁有實時動態建築的虛擬現實裝置;
·第一個虛擬視頻導演;
·第一個虛擬攝影記者;
·第一個使用人工智能的虛擬圖書管理員;
·第一個虛擬作曲家;
·第一次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的實時視頻會面;
·第一個在虛擬現實環境中的以用戶為中心的內容

Sat Sep 23. 20-06-44

Sun Sep 24. 19-30-17

Thu Sep 21. 19-47-59

《大西洋底的隧道》(1995年)
1995年當網絡剛剛興起之時,莫奔(Maurice Benayoun)使用來自法國國家級美術館和魁北克文明博物館的藏品圖片創造了一個虛擬地下世界,作品交互同時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和蒙特利爾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將這兩座城市通過位於大西洋底部的世界第一條虛擬隧道連接起來。藏品圖片形成了“文化障礙“,巴黎和蒙特利爾的人們必須通過由馬丁·瑪塔隆(Martin Matalon)創作的音效和音樂的引導,挖通隧道,才能彼此相見。

與其他預先具備固定虛擬環境的作品不同,隧道的構造是一個無形的大數據,在參與者做出某種決定之前是不成形的。換而言之,參與者通過他們一系列的指令輸入,成為隧道的開拓者和實時創造者。莫奔構想出一個智能虛擬代理程序的世界,代理們幫助使用者探索這個虛擬環境,同時在這個世界中生產藝術作品。這個團隊包括:
·圖書管理員——內容經理,負責預測參與者的願望以制定博物館藏品的圖片。
·建築師——促進打通“圖片”,形成隧道。
·視頻導演——即時記錄和編輯這整個過程。
·攝影記者——捕捉隧道挖掘過程圖像和參與者們創造的“畫廊”靜幀照片。
·作曲家——編曲并操作即時聲效。
每一個代理程序通過使用者的指令輸入提高技能和轉換主題。

Jean-Paul Fargier在1995年《世界報》發表的對《大西洋底隧道》評論中,他這樣描述他的“挖掘”經歷:完全進入到圖片里。不僅僅是他們所呈現的,而是完全處在他們的構造之中。行走,探索秘密的通道,在他們的折疊中捲曲,在他們的框架里迷失,觀看他們跳動,被推來搡去像在無窮盡的曲線中玩跳房子。

《色彩隧道》和《邊界隧道》(2016年)
《色彩隧道》于2016年全新開發完成。這個新隧道探索關於色彩的問題,開放虛擬環境從網絡獲取的博物館圖像的數據資料。“成見”這個詞的最初定義是用於印刷同樣圖像的印版,藝術家置疑彩色圖像是如何常常用於表現膚淺觀念,代表和促成了我們對於文化轉換的理解。從網絡上隨機獲取的香港圖像,被標記成了不同的顏色。

《邊界隧道》同樣被開發與2016年,獲取網絡上關於政治邊界的圖像,關注它們對人們難於遷徙、相見和共居所產生的直接影響。

為新隧道中的音樂作曲的是Jean-Baptiste Barrière。

2016年,參與者將會用他們自己的身體來探索這些隧道,運動檢測技術將允許虛擬代理們識別人的身體語言。隧道的虛擬空間和畫廊的物理空間因此隨之融合。最終,參與者將直面“什麼是真正的連結”這個問題。因為網絡的存在,我們現在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和全球互聯的機會。然而,這些真的可以幫助我們貫通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嗎?還是需要被打通的更大的文化阻礙?是否存在一種普世的數據?這些圖像是在真實反映社會政治問題嗎?是什麼因素為我們所看的信息“上色”?又是什麼過濾了本應為我們所知的信息?這些圖片究竟是怎樣影響我們觀看和連結彼此的方式的?

《色彩隧道》和《邊界隧道》使我們意識到,什麼才是存在在人與人之間,比地理空間更大的距離。這些隧道可以作為短暫跨邊界、跨文化、超越社會階級和政治分野的對話空間。然而,隧道並不是捷徑,挖掘複雜而豐富的信息的過程和花費其中的努力才是關鍵之處,它是重新研究距離的真正意義,和發掘對話的潛力之良好開端。

Fri Sep 22. 13-52-32

Sat Sep 23. 20-39-09

installation view at pompidou

關於藝術家
莫裏斯·貝納永(Maurice Benayoun),又被稱爲莫奔(MoBen)。是法國的先驅新媒體藝術家和理論家,現居香港。他的作品采用不同的媒體,包括(而且經常配合)視頻,沉浸式的虛擬現實、網絡、無線技術、表演、大型城市藝術裝置和互動展覽。

他的作品在蓬皮杜藝術中心、里昂現代藝術博物館、蒙特利爾現代藝術博物館,赫爾辛基當代藝術博物館,Eyebeam新媒體空間,紐約Moving Image博物館、東京ICC媒體藝術中心、東京町田美術館、首爾藝術博物館、上海chi K11藝術空間、上海科技博物館等當代藝術博物館和美術館展出。其作品被雙年展和公衆、私人收藏家收藏。獲得過諸多國際獎項,包括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Prize)的金尼卡獎(The Golden Nica)。

莫奔是為香港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做出貢獻的藝術家。他是 “空中校園”項目的發起者和策展人,這個項目使得環球貿易廣場(ICC)成為城市銀幕和沉浸式新媒體藝術家的平台。同時他也參與了很多香港的媒體藝術計劃,比如作為聯合策展人策劃了“流光曳影: 2014第四届大型互动媒体艺术展“。是2016 ISEA香港組織委員會成員、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IFVA)裁判委員會成員,也是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教授。

關於奧沙畫廊
2004年,奧沙畫廊於香港成立,迅即發展為亞洲其中一所最具規模的商業畫廊。多年來,奧沙致力支持各種極具挑戰性及批判意念之當代藝術創作,並藉此馳名國際藝壇。

奧沙位於藝術、文化和技術創新前沿,為新思考和新理念提供平台。奧沙首重策展理念,旨在催生創造性表達,以期成為各種藝術表達與觀眾參與之間的溝通橋樑。奧沙亦透過各項高質素的研究、展覽和出版項目,探討在個人、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種種發人深省及影響深遠的議題。

奧沙畫廊憑藉其各項高質素的藝術項目,在國際藝壇裏廣受認同。為首間香港畫廊參展「巴塞爾藝術博覽會」(2011) “Art Statement” 單元、倫敦「Frieze Masters」(2012)的“Spotlight”單元、意大利博洛尼亞「Arte Fiera」(2014)及德國「Art Cologne」(2014),亦為首批參加紐約「Moving Image」(2014)的香港畫廊。奧沙也連續參展2008-2012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及2013-2016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 Fri Sep 22. 13-52-32

    Fri Sep 22. 13-52-32

  • installation view at pompidou

    installation view at pompidou

  • Just Dig It - Simulation

    Just Dig It - Simulation

  • Sat Sep 23. 20-06-44

    Sat Sep 23. 20-06-44

  • Sat Sep 23. 20-39-09

    Sat Sep 23. 20-39-09

  • Sun Sep 24. 19-30-17

    Sun Sep 24. 19-30-17

  • Thu Sep 21. 19-47-59

    Thu Sep 21. 19-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