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专题搜索

分类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专题搜索
>> 确认订阅
2011.11.09 Wednesday, 文 / 译 / 顾灵
Artists on “Action”

“ACT►TION”, 群展:陈界仁, 黄然, 刘韡, 没顶公司, 汪建伟, 吴山专, 徐震, 周啸虎。

长征空间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2011年6月25日至8月21日。

艺术家们很少会直接评论展出其作品的展览主题。 艺术作品在不同的策展命题下被创作、展示、修正、再包装与再构造; 尤其就群展而言,在同一框架中展出个体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尽可能地追求丰富多样。 作为观众,也许我们会看到同一件作品先后出现在不同的展览中,或焕发新光彩——或一成不变——不论套在作品头上的策展理念为何,好像盖在舞台灯光上的滤光纸(这是策展人隐含的特权,关于这个问题已引起很多讨论)。 这并非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核心本质不得已地变更了,或是艺术家在每个成功展览中并未参与其作品的展示工作;  而是当展墙印上前言的时候,艺术家的声音往往是缺席的。 有人会说这本来就是策展人的领域,尤其对那些把一个优秀展览单纯看作艺术品集合的人而言; 也有人会说,艺术家的声音其实已经包含在其艺术作品与呈现中了,且这样的发声也已足够。

这并非一篇典型评论,而是直接向艺术家们提出问题的一个好机会。 今夏长征空间举行的群展“ACT>ION” 展出了来自陈界仁、没顶公司、黄然、刘韡、汪建伟、吴山专、 徐震、周啸虎的多媒体作品。 展览探讨的媒介有二: 其一是利用数码科技进行艺术创作,其二提出人的思想与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媒介。 笔者向艺术家们提出的六个问题均基于(艺术的或人的)“行为”一词、基于每位参展艺术家的新媒体作品。 不出意料,有些艺术家肯作出答复,有些不肯。

Huang Ran.
黄然。

徐震颇受争议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Starving of Sudan”) 原是1994年普利策 (Pulitzer Prize) 摄影奖的获奖作品。 在原作者卡文·卡特(Kevin Carter)的镜头中,一头秃鹫正虎视眈眈着一个饥饿的孩子。 2008年,徐震在长征空间的个展中对这张照片进行了艺术性的再现,旨在“刷新”并“质疑”原作所处解读、谴责与审查的社会-政治系统。 “《饥饿的苏丹》是我见过的最震撼人心的艺术行为。” 徐震如是回应“行为”这一展览主题。 对新媒体发展如何影响我们对行为的感知,艺术家以其特有的反讽答道: “iPhone 5 比 iPhone 1好得多,iPhone 5 绝对更快、更便捷;但它还是和 iPhone 1 一样无聊。” 谈及艺术行为的本质,他告诉我“新体验是挂在我面前的肉骨头。”

Huang Ran, “The Next Round is True Life”, 2009.
黄然,”下一轮才是真实的生活”,2009年。

黄然对艺术行为的回应有所不同: “它让我有事可做,让我得以面对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却没法有的东西。” 其录像作品《下一轮才是真实的生活》(2009)中三个面无表情、呆板僵硬的男人共享一块泡泡糖。 每个愁眉苦脸的男人都试着吹出泡泡,但轮流咀嚼的次数越多也就越难吹出泡泡。他们的脸上隐约流露出某种绝望的恶心,和对这单调乏味连幕剧的沮丧。 泡泡糖的轮流循环有如生命轮回,每逢新一轮都似乎将好过前一轮,但没有一次是那么回事。 这名年轻艺术家如此评论新媒体对行为感知的影响: “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扼杀了感知; 但同时它也揭露出一度深藏于图像中的多个层面。 如今对渴求之物的获取更容易,但做到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更难了; 这几乎像上了瘾,因为我们不断地索取更多,不断自问着没有答案的‘下一个是什么’。”

Xu Zhen and Edison Chen.
徐震(左)和陈冠希(右)。

周啸虎的8频动画《反蒙太奇——党同伐异》(2011)是一件复杂精巧之作,它取材于大卫•格里菲斯(D. W. Griffith)的电影《党同伐异》(1916),探索了将所选素材剪辑、重组的可能性。 周啸虎通过这些广泛灵活的探索试图挑战他眼中的当代艺术与政治话语的保守派。 “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究竟有何风险?” 是抛向艺术家们的又一问题; 周回答说: “有压迫就有反抗,这会激发无与伦比的想象。” 谈及作品《反蒙太奇——党同伐异》与展览主旨的关联性,“ 我希望每个行为都是自然发生的,并会根据其自身规律发展。当然,整套行为发生在我预设的体系/语境之内,这一体系/语境也即我的创作构想。”…“让更多人加入这出荒诞的游戏中来,你会有意外的收获。”这便是周啸虎眼中艺术行为的本质。

Zhou Xiaohu.
周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