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专题搜索

分类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专题搜索
>> 确认订阅
2014.04.30 Wednesday, 文 / 译 / Daniel Szehin Ho
文化复兴:CCAA总监刘栗溧访谈

2012年,刘栗溧(Anna Liu)开始担任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总监。CCAA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创办于1997年,是一个双语奖项,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发展与凝聚力的提升。在与《燃点》的访谈中,刘栗溧谈到了CCAA奖的理念、目标及其到的挑战。

推荐文章:中国当代艺术大奖(CCAA)的15年: 乌利·希克访谈

墨虎恺:CCAA的角色是奖项,也是机制?

刘栗溧:我认为CCAA作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奖,在鼓励中国当代艺术家独立创作、创新的同时也提供了国际、国内共同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机会的一个平台。由于我们的这些作用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将中国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介绍到国际的重要桥梁作用。

CCAA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越来越重视将我们的学术成果通过各种形式与公众及艺术家分享。我们从2013年开逐渐整理了十五年以来CCAA的文献,并逐步地对外开放,形成文献库。并且我们还会在新建的办公室里边不定期地组织艺术的学术交流活动。

墨虎恺:CCAA是一个既面对国内,也面对国际观众的奖项,该奖如何面对其不同,甚至相斥的需求?如何理解当前国内外在交流领域所遇到的特定挑战,是CCAA乃至中国当代艺术共同面对的问题。

刘栗溧:我认为CCAA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我们的评选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CCAA的讨论是一个讨论,而不是两个。所以CCAA的任务并不是满足所有人的期待,而是通过CCAA长期以来一贯的一致的学术标准的评选来带领和产生这个影响力。 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奖项和我们的讨论再引起更广泛的一个关注。

墨虎恺:庆祝这次十五年还有什么其他的目的来做这个展览?

刘栗溧:除了庆祝十五年还有一个目的是因为1998年-2013年CCAA的十五年正好也是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从半地下道发展的重要的十五年,CCAA作为第一个有国际评委参加的奖项,它实际上是无形中影响了一段纪实性历史的书写,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包括它的获奖人和候选人,这样的一个交换就是国际评委、国内评委。

另外是2013年CCAA实现了在北京的落地,这个落地主要是希望这个奖项能够和中国公众有更多的链接,把它更加开放化,把我们的资料、学术信息更加开放化,这个展览就是这样的一个开端,就是它比较全面地向公众呈现CCAA的研究成果,包括CCAA内部运营机制、内部结构运营方式、理念、标准使得公众更了解CCAA。

墨虎恺:CCAA奖作为一个机构,其运作在中国遇到的真正困难是什么?

刘栗溧:我觉得做一个这样的机构,非营利的民间机构在中国确实是有很多困难的,其他行业也是一样,首先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不是特别理解市场运营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的区别。另外慈善机构的制度也不完善,就是说无论从政府到民间,对于一个这样慈善的非营利机构或者不是很重视或者是不太理解它的缘由、目的或者是运营方式。所以整个社会和组织对慈善的非营利机构的支持是非常薄弱的。政府角度也是比较薄弱的。

当然我们目前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创始人,我觉得在中国文化艺术这么多年这么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复兴其实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非营利学术组织的关注。

推荐文章:中国当代艺术大奖(CCAA)的15年: 乌利·希克访谈

Anna Liu
刘栗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