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6 Wednesday, 文 / 译 / 顾灵
伦敦Art14艺博会总监Stephanie Dieckvoss专访

来自伦敦的报道:Art14艺博会总监Stephanie Dieckvoss在伦敦接受了燃点的采访,评点新兴市场,讲述自己如何踏上了艺术之路。

墨虎恺(Chris Moore):你是怎么接触艺术的?

Stephanie Dieckvoss:我和艺术的第一次接触应该是在海德堡大学读艺术史,之后又去了汉堡深造,成绩一路都是A。可能更有趣的问法是:我怎么会接触当代艺术,因为当时(上世纪90年代)在德国,学习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会认为是恰逢其时的,但当代艺术则不然。我与当代艺术的首次接触是对雕塑艺术家路易斯·布尔茹瓦(法国/美国)作品的发现。当时,我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她,并成功说服了我的导师允许我这么做,于是也就有了我的第一份工作:为布尔茹瓦在德国的代理画廊Galerie Karsten Greve打工。自此,我先后去了科隆、米兰、圣莫里茨,并最终到了巴黎。

CM:那你为什么又回到了伦敦?

SD: 因为爱!但从收入和职业生涯来看,让我搬回伦敦的原因,恰是因为我得知我的英国老乡们正在筹办弗瑞兹艺博会,然后他们需要一个会展经理,于是我申请了这个职位并得到了它。

CM:你从没想过离开伦敦?

SD: 真要把我的回答登出来!(笑)如果伦敦退出欧盟,那么我肯定会认真考虑这件事!但若非如此,我仍旧乐意待在这儿——我在伦敦已经生活了10年,这里是我持续生活最久的地方。我喜欢搬家——我觉得自己像是游牧民族来的——但我其实经常出门,所以长期在某地定居也未尝不可。

CM:原来的香港艺博会(现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全球各地发起了多个全新的艺博会。其背后的考虑为何?

SD:离开弗瑞兹之后,我有一年时间扑在一个古董艺博会上,从中学到了不少。接着我加入了香港艺博会的筹备组,那对我来说非常新奇有趣,因为我从没在欧洲或西方语境之外的地方工作过。

当Tim(Etchells]和Sandy(Angus)发起这一艺博会时,我以为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介入艺术世界,但没想到他们真的将扩张作为策略——同时发起多个艺博会——我认为他们对艺术投注了巨大的热情,并在其人脉和兴趣的基础上学到了坚实的知识,他们由此意识到可以发展壮大,而他们的项目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更是如虎添翼。何况,每个艺博会都非常独特。在我看来,我只负责其中一个项目,即将Art 14、15、16发展成为讨论艺术的重要平台,以及全球各地的画廊在伦敦的重要展示平台。

CM:如果你们对准的是新兴市场,那为什么还选择伦敦?难道伦敦的艺博会还不够多吗?

SD:新兴市场是我们的目标之一,但我们同样希望能建立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何况在“新兴”市场中也有“老幼之分”。我认为,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对艺术世界更为开阔的理解,即其作为一种更为全球化的现象。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还嫌不够。我们想要展示的优秀的艺术创作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从亚洲到亚太、中国、日本,西方对这些地区的艺术了解还远远不够。目前,我还没在欧洲看到有哪家艺博会展示足够多的来自这些地区的艺术创作。从呈现上,它们也不应该是孤立出来,而是同来自欧美的创作并行展出,这样你才能建立他们之间的关联。其实有许多不同的艺博会关注不同的地区——某一国家或某一大洲。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是按照地域来区分艺术、并将之作为身份认定的唯一准绳的时代已然过去了。艺博会的一名参展艺术家在俄罗斯出生并不意味着他的文化背景就不是北美。我们在图录中注明参展艺术家的出生地,但标明某个艺术家在俄罗斯出生并不会让我们知道任何关于她/他的其他信息。所以我们必须更开放地来理解多元性。

CM:伦敦艺术界和其他地方的区别在哪里?

SD:如果我们先按下“伦敦艺术界”不谈,而单纯谈伦敦本身,我认为伦敦是欧洲最重要的大都会之一。作为经济中心,且以英语为母语的城市,它是全球的枢纽之一。而其艺术界,不断见证着优秀艺术创作的诞生与展示,然而与20世纪的巴黎、纽约或其他西方艺术枢纽城市相比,伦敦与中东、亚洲等新兴世界的关联更为紧密。人们因为生意或文化来到伦敦,而伦敦与纽约并肩作为全球艺术拍卖市场的两大中心,在此举办一个国际性艺博会再合适不过了。并且来伦敦购买艺术品的买家其实来自世界各地。

CM:有什么弱点或不足吗?

SD:我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让我成为一名如假包换的欧洲大陆人。对我而言,英国作为一座岛国,既是其长处,亦是其短处——它并不属于欧洲。撇开一切不谈,它看上去就有点孤立。尤其是在德国,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因为我在那里可以直接搭辆车去瑞士、荷兰或法国(及其他国家)。而在这里,出国并非那么家常便饭。

CM:还是得说说弱点?

SD:一直下雨。而且是个很商业的地方。这不是批评,而是一种观察。在这里,金融主导一切。所以和欧陆相比,这里对文化的认识有所不同,因而就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而言的历史也有所不同。还有物价很贵!也许香港和纽约的物价水平和这儿差不多。科隆肯定比伦敦便宜得多。

CM:如果英国退出欧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SD:所有人都和我说这不会发生,所以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听说大型企业和银行都在游说政府留在欧盟,这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

CM:Art14让人期待的是什么?

SD:这是一个更为全球化的项目——来自42个国家的画廊汇聚于此。这是一个更为多元化的项目,有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新加坡的画廊,我们还第一次请到了来自黎巴嫩、巴基斯坦、甚至非洲、中欧和东欧的画廊。去年,有人说“Art13”还是典型的欧美范儿——但我不这么认为!——然而这次会更加全球化。所以我希望人们不再有同样的观感。

我们有更多展出现代艺术的画廊,旨在呈现当代艺术的发源地,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作品。德里艺术画廊(Delhi Art Gallery)将推介一批重要的印度现代艺术家,他们对当今的印度当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不少画廊将展出战后的欧洲艺术,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战后艺术家的作品。我希望人们理解,当代艺术是新兴的、前沿的,然而回顾其发源同样重要。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策展项目与讲座,包括私营美术馆的圆桌讨论,以及亚洲的定义是否仅限于中国。城市中的艺术还将讨论艺术再生的问题。另外一个小型讲座系列将聚焦一切你不知道的印尼、中国与中东艺术。

Art 14 director Stephanie Dieckvoss.
伦敦Art14艺博会总监Stephanie Dieckvoss

Zhao Zhao – 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
赵赵,《瀑布》,空白空间,柏林、北京

Cindy Sherman “Untitled film still #33″, 1979 (image courtesy: Mimmo Scognamiglio Artecontemporanea, Milan)
辛迪·舍曼,《无题电影剧照33号》,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