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9 Friday, 文 /
城市与精神
On Michael Lee’s interactive mural, “Revision as Exercise” (Hanart TZ Gallery’s exhibit at ArtStage, Singapore’s art fair)

凯瑟琳 (Catherine Freeman):我的教育背景是设计,我非常欣赏您那些富含建筑学与设计意象的作品。请问建筑设计为您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灵感?

李鸿辉 (Michael Lee):无论是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规划的语境中,我发现设计语言都非常令人着迷,因为其中特定的布局感与精密性。除此之外,我同样观察到了一种以系统性、科学性的方式与设计相关联的感觉,设计在被潜在地故意利用或操纵时可能会以牺牲个体为代价。同时,设计语言中的硬性死板也会潜在地导致某种项目发展或个人成长中的问题。

凯瑟琳: 请您介绍一下“复习·练习之二”这件作品,特别是在您刚才提及的设计语境中。

李鸿辉我的很多创作都是围绕来自不同事物的价值去解析,如空间、人的状态、城市起落等。有时我们会为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感到骄傲,与之相反,一栋看起来老旧、可能还会闹鬼或早被遗弃的建筑常与某种失败相联系。因而我的兴趣恰恰是存在于人类意识边缘的空间与结构,罗伯特·哈比森(Robert Harbison)在其《已建,未建及不可建》一书中也曾提及这一点。他说我们可以感到某人的骄傲,同理我们可以觉察城市的规划与呈现。所以其实近几年我着迷于“失败”这一提法,不仅就个人现状及改善而言,亦关乎建筑及城市实践。

“复习·练习之二”这件作品的初衷是想创造出某种既完美又完全混乱的创作。起初我摸索着试图创作一组双面雕塑,也就是说,从一面看是人体的雕塑,但从另一面看,可能这些肢体部分残缺损坏了。最终,我决定创造一种全新的拼贴形式,让观众也参与进来。我从与这一选定媒介相关的关键词入手——当时我写道,“好吧,我要这个作品是互动的,但又是拼贴的形式,并且我希望它是一组装置,而非可携带、挂起来的一幅画或一件雕塑。” 自此,我决定创作一件原本特别完美、但在展示过程中却被观众大幅美化或毁坏的作品,这太酷了。在创作过程中,我回想起一种小人书:打开是一片空白的风景,书里附有各种人物与物件的小纸片,读者可以把它们加到那片风景里。于是我从对空间有转变感的图像开始。我一直很仰慕芮内·玛格丽特(René Magritte)。在答谢的开头我就说,创作一件妥帖的致敬之作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超过他,但反正我还是想挑战一下这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