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5 Saturday, 文 / 译 / 徐苏静
倾斜的而易见的半月影间距:对艾未未装置作品《葵花籽》的批判性阅读
A Critical Review of Ai Weiwei’s Installation “Sunflower Seeds” at Tate Modern Turbine Hall.

艾未未的装置《葵花籽》,是有联合利华支助的联合利华系列中最近的作品。2000年 Louise Bourgeois 的 “I Do, I Undo and I Redo” 标志着联合利华系列的开始。艾未未的这部装置作品于2010年秋天在泰特摩登展出,引起了三种不同的反响-一种是对作品的高度评价 (比如《卫报》上登载的 Adrian Searle 的评价),一种是对作品的嘲讽(如BBC的“我有新闻要告诉你吗”,在这个节目中他们开起了艾未未名字的玩笑-未未拼音谐音与英文中“撒尿”的发音很像),另一种是官方的审查 (英国政府以陶瓷葵花籽有害健康为由,不允许观众在葵花籽上步行)。 不可否认,《葵花籽》是一件规模甚大的作品-成千上百的手工制作的陶瓷葵花籽在泰特摩登的巨大的涡旋厅的地板上陈列着,使人联想起英国东部沿海的卵石海岸,或加利福尼亚式的禅宗寺庙的砾石地板。 除此之外,这件作品也可以被理解成,就像泰特摩登宣传材料上所描述的,是一种政治暗喻-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比喻成太阳,中国人民比喻成虔诚地向着太阳转的向日葵。 另一暗喻则是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做的—共享葵花籽。 后者可以理解成具有政治煽动性的非官方的社会互动与参与。

 

《葵花籽》毫无瑕疵地传达着其创作者——  一位有着国际影响力并在国际上和中国境内被视为政治积极分子的艺术家——想表达的政治意味。 然而, 这件作品却没有给我们足够的介入批评/政治话语的空间。 虽然泰特摩登对此作品的官方解读有解构互文现象,有着与批评性介入形式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结合, 但是实际上除了无效的反毛政权的象征信号外,它并没有批判核心。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反对毛的政权暗示着对当今中国政权的抵制。 但是,这种抵制不仅在所指上太模糊了,空间的跨度也太大了,对当今中国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太大所指意义。 也许有人还可以就此进一步展开说作品对毛政权的抵制意味着维护而不是批判性地解构已经建立的制度化的批评/政治话语,因为它很安全地帮助受冷战偏见影响而对中国当今政治抗争知道不多的西方观众跨越文化界限。 另外,如果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文艺讽喻转向视觉,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葵花籽》的政治寓意,还可以将它比喻成北京灰色的都市空间。 我们从它的延伸含义中还可将作品理解成是对虽然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政治气候还是压抑的,中央集权的,不那么开明的中国社会的转向寓意。 也许有人还可能将《葵花籽》看成是对原先在同一个场所展出的 Oliafur Eliasson 的作品“The Weather Project” 的反演,前者模糊的直喻和暗喻与后者强烈的崇高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值得一问的是《葵花籽》的道德/政治立场。 让上千的中国陶瓷女工制作成千的陶瓷葵花籽,而这些女工的劳动价值远远比不上艾未未艺术作品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的价值。 这种做法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对社会劳动力的剥削。

 

虽然有些人可能会争辩媒体对《葵花籽》开幕的竞相报道可以理解成艾未未试图引发公众政治讨论的这么一种美好愿望。 另外,官方出于健康和安全的考虑(陶瓷葵花籽对观众的生命有威胁)而限制此作品的展览,说明了这个作品是有能力积极地打扰公众机构的顺利运作的。 最后一点,可能有点冒犯创作者,从美学的角度看,《葵花籽》并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作品,它在技术和概念层面的缺陷限制了对当代中国政治批评的直接介入。 这可能是因为作品无意识地受到了来自海外的非中国制度的影响而随之产生的本土化的政治正确性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