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评搜索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展评搜索
>> 确认订阅
2014.07.11 Friday, 文 / 译 / Laura Tucker
声音艺术展的视觉逻辑

声场与视域——国际声音装置艺术展

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双流麓山大道二段十八号麓镇),2014年6月15日——2014年9月14日

6月14日在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声场与视域——国际声音装置艺术展”让很多已经习惯了纯视觉艺术展的本地观众觉得新奇(成都虽然有许多小场合的实验音乐表演,但声音装置艺术确实没有展出过),展场有10件作品,每一件都包含两种以上的展示形式,要么声音与雕塑结合,要么声音与红外互动装置结合,要么搭配单纯的影像播放来展示。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有音效影响,从一楼到三楼的室内空间被布置成一个完整的叠加声场,不过并不吵闹,因为最容易令人感到嘈杂的人声都采用了耳机播放,外放的声音基本上都来自纯器械。

Trafik & Yann Orlarey, “Sonik Cube”, Video, Sound and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2006.Trafik & Yann Orlarey,《声音立方体》,影像、声音和互动装置,2006

这一展览并未采用通行的群展方式,只与Grame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单线合作,是一个展示概念的文献性展览——Grame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1948年法国工程师皮埃尔·沙弗尔(Pierre Schaeffer)发起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也译作“具象音乐”)概念。这一概念是当下“电子音乐”的理论基础之一,本次展览中展示的纯器械乐音也正是具体音乐早期的主要形式——具体音乐最开始并没有喉音和乐器加入,而是用声音采集器将金属撞击声、水滴声、木门咯吱声等来自环境中的声音元素固定,用磁带剪辑等物理剪辑方式合成曲目,全部过程中绝无乐谱参与,也就是说这一音乐流派的创作对象和思路都来自已经存在的具体声音,而非人为的抽象创作。这种创作思路在20世纪40年代末是一场革命,到今天已经融为音乐人们的常规手段,但参展“声场与视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具体声音”概念的纯粹性,即使有人声参与,也只作为旁白或者声音符号出现。女艺术家Zoe Benoit的《建筑声音》系列就充分还原了当时的创作手法,用耳机播放十几个来自工业环境的声音采样,比如金属碰撞水泥墙体的声音、艺术家自己走在空荡荡的楼梯上的回声。而Vincent Carinola 的装置作品《Monolith独块巨石)》以互动为主,当观众抚摸这一人多高的玻璃三棱柱表面,柱体灯光追随手势亮起的同时,内部也传来“叮当叮咚”的电子乐音,简单的触屏互动谱曲思路在放大成如此体量的装置之后,更令人不亦乐乎。“具体声音”概念创始人Pierre Schaeffer也有三件声音作品和访谈文献在场内展出。

Denys Vinzant, “d’Ore et d’Espace”, sound and visual installation, 2000/2013
Denys Vinzant,《此时此地》,声音和视觉装置,2000/2013

虽然“具象声音”本身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概念,但拿来展览就必须考虑空间感视觉效果——至少在今天,对于观众来说,视觉才是第一逻辑,没有视觉只有听觉或触觉的作品总是被忽略。“声场与视域”这一展览名称很能说明问题。策展人James Giroudon解释:“音乐作品越来越多维度。声音从多个来源散发出去,创造出全新的震荡波。20世纪空间概念作为音乐思想的重要参数被加入。这是一种传统的参照体系,通常是孤立的,不断沿革与突变。视觉艺术也开始纳入声音维度,将其作为一种构成元素。移动影像的生产,在视觉艺术中增加了这种延续的侵入,成为时空维度的一部分。”现场最受观众关注的作品是位于顶楼的大型玻璃装置《d’Ore et d’Espace(此时此地)》,由艺术家Denys Vinzant 完成,74个规格不同的玻璃板上写满金色音符,在黑色展厅中分割出迷幻的多层空间,只有靠近这些玻璃板,才能听到细微的金属碰撞声,来自玻璃板上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微型扩音器。每个扩音器的声音都不同,穿行其中,耳畔好似精灵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