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7 Sunday, 文 / 译 / Katy Pinke
夏小万个展《自转》

夏小万个展《自转》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市朝阳区恒通国际创新园),2015年10月31日-11月27日

无人旁观的“自转”是失效的。策展人崔灿灿在强调夏小万的艺术独特、自我、有个性时,不忘把他放入美术运动的浪潮中,安插王广义、丁方、孙良等人的老画,暗示他的历史性、及其“缺席”的合理性。然而沉醉于自我的程度,在当下看来,似乎有点过了。

回顾夏小万三十年来的艺术创作,其视觉上的明显差异是:图像从平面的束缚中挣脱,获得了体量感。夏小万把2003年之后探索的三维作品称为“空间绘画”。把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绘制解析好的图像以层层相叠的形式重构,他为个人九十年代创作的图像“变异之人”找到了重生的方式,而基于媒介的透明性,“悬浮”的图形致使观看体验异于日常所得。位于展厅显眼位置的山水系列让人回想起2008年由巫鸿策划的展览“早春图”。通过再现北宋画家郭熙的《早春图》,夏小万把“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心理感受转化为视觉层面的体验,看画时产生的“可游”幻象不再由画作中的人物代办。层层相罩的透明山水卷帘被悬挂在大厅的末端,如同舞台布景,与其采用玻璃切片构成的山水作品对照,多了几分“身临其境”的感受。

抛开作品的附加元素,夏小万具有签名性质的图像是其于九十年代创造的分崩离析的肉体。这样的题材与风貌明显导源于超现实主义(例如达利的名作《内战的预感》),躁动不安的表现性画面试图揭露文化制造的温床假象。对现代的自然进行反抗以探求生命的本质,是九十年代艺术家创作的普遍倾向之一。若说当时的“自转”是在艺术公转系统中实施的,如今的“自转”只是夏小万对个人的“深思”。形式带来的感官刺激是短暂的,内容的相关性正在褪去。去年于北京麦勒画廊展出的神怪系列“空间绘画”再次现身,然而当祭仪、宗教、神话传说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时,夏小万造神的行为缺乏共鸣。询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时期早已过去,“神秘”已无藏身之处。夏小万当下的作品是符号化的。全场最大的画作《传说》由132张色粉画组成,里面包含夏小万各个时期创作的图式。碎片化的形象勾勒的是个有关夏小万的故事,位居画作之前,似乎仅能就其庞大的体量惊叹一番。

展览现场,第一部分”从荒野开始

展览现场,第一部分:从荒野开始

展览现场,第二部分:人与神:自觉的个体

展览现场,第二部分:人与神:自觉的个体

展览现场,第三部分”他者的肖像

展览现场,第三部分:他者的肖像

展览现场,第四部分”自由变形与回转

展览现场,第四部分:自由变形与回转

夏小万个展”自转“展览现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夏小万个展”自转“展览现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夏小万,《传说》(2014-2015年)

夏小万,《传说》(2014-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