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0 Saturday, 文 /
“影像与历史”论坛

“影像与历史”论坛
主办:瑞象馆,春之文化基金会,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时间:2016.9.17(周六)-9.18(周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三楼剧场(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与会者:郭力昕、徐文瑞、陈伯义、龚卓军、许芳慈、张世伦、顾铮 、林路 、汤惟杰、舒浩仑、孙绍谊、赵川

随着科技发展,历史的记录和传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影像资料不可避免地成为史学研究的范畴,创造出一种不同于书写史学的呈现方式,为研究者在史实中找到另一种角度,但影像可解构、重造的特质,却也使得素材即便来自现实记录,在许多情况下仍不能客观反映现实,而是一个论述建构其特定意义的过程。

2015 年台湾春之文化基金会与上海瑞象馆联合发起当代影像的交流和研究活动,于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记录与记忆”论坛,邀两岸从事影像研究与创作的学者、艺术家和导演进行互访,相互交流两岸影像创作和趋势,2016 年9 月17 日至18 日将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影像与历史”论坛,接续前次讨论再深入提出影像与历史等层面的思考。

“影像与历史”论坛从摄影档案和影像的生产探讨其中牵涉的历史经验,以及背后掌镜者和政治、民族、权力运作及之间的关系,带进包含台湾与澳门殖民时期的黑历史、民俗摄影及冷战初期的台湾意象等的讨论,并呈现30、40 年代上海摄影及电影创作中的时代性与地域历史。

除了展现人类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影像亦可以是文明递嬗的微观场景,20世纪开始,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生的影响及作用力皆可见于影像资料,摄影或纪录片带观者看到人类在土地上遗留下的痕迹,同时映射出身处环境破坏与自然灾害的人类自身。影像如何以不同方式关照历史,此次期待透过两岸影像创作者及学者分享与谈,带来更多关于当代影像本质的刺激与想像。

与会者简介
郭力昕,摄影/纪录片评论人,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曾任《人间》杂志图像主编,台湾各类年度新闻摄影奖评委,自2003 年起担任“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迄今。著有《书写摄影:相片的文本与文化》、《阅读摄影》、《真实的叩问:纪录片的政治与去政治》等。

徐文瑞,独立策展人及艺术评论家。他的学术工作聚焦于全球化的文化状况、美学与政治的关系、当代艺术的地理政治处境等。策划的展览包括:“2000年台北双年展:无法无天” (台北市立美术馆,与 Jerome Sans 共同策划);“好地方:台中国际城市艺术节”(台中市中区,与林宏璋共同策划,2011);“世界有多大?”(奥地利林兹OK当代艺术中心, 2002;高雄市立美术馆,2003);“坏——崔广宇与苏汇宇双人展”(与Maren Richter, 柏林Sparwasser HQ共同策划,台湾驻巴黎文化中心,2006);“Cracks on the Highway” (巴西里约热内卢,Vasif Kortun 共同策划N)ite。ro曾i 当任代第艺4术9届馆威)尼;斯“20双0年8台展北评双审年,展20”0(1台年北第市七立届美伊术斯馆坦,布与尔国际双年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国际评审奖评审,以及2006年韩国当代艺术家爱马仕奖评审。

陈伯义,1972 年生于台湾嘉义,1999 年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毕业,曾参加2013 年“交叉口‧异空间—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展”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2014 年“台湾美术家『刺客列传』;1971~1980—六年级生”在国立台湾美术馆、2015 年“河流-转换中的生存之道 / 亚洲当代艺术连线”在驳2 艺术特区与2016 年“倾圮的明日”在欧洲摄影之家等展览,在2015 年参加“r:ead # ”的东亚区域艺术交流平台,也曾从事过摄影教学及策展等工作,专长为摄影及海洋工程,作品曾被国立台湾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日本清里摄影美术馆及欧洲摄影之家典藏。目前就读于国立成功大学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龚卓君,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哲学美学、艺术理论与评论者、翻译者。曾任《张老师月刊》主编与采访编辑,目前为《艺术观点ACT》季刊主编。著有《身体部署:梅洛-庞蒂与现象学之后》,译有《空间诗学》、《眼与心》等。许芳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所亚洲文化研究课博士候选人,冲绳大学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策展学群硕士毕业,研究兴趣为冷战美学的现代性视觉考研,以及记忆政治之于动态影像的关联性。曾任职香港亚洲文献库数位典藏经理,国立台湾美术馆助理研究员,艺评写作散见于《今艺术》与《艺术界》。张世伦,台北人,艺评作家,摄影理论研究者。台湾政大新闻所硕士,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选人,译有《另一种影像叙事》、《摄影的异义》(JohnBerger),《这就是当代摄影》(Charlotte Cotton)三书。影像批评文字散见于《摄影之声》、《艺术观点》与《今艺术》等刊物,现正进行台湾摄影史相关研究。

顾铮,学者、摄影批评家、摄影家和策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专事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史、视觉传播,担任《中国摄影》、《欧洲摄影》(柏林)等刊物的编委,《光圈》(纽约)供稿编辑。1998 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2013 年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终审评委。

孙绍谊,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授,曾任教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上海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主要著译包括《电影经纬:影像空间与文化全球主义》、《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灯光、摄影机、开始!走近中国新生代导演》(英文)、《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译著),另主编有《新媒体与文化转型》、《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亚洲传媒发展的结构转型》与《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等。孙绍谊系国际亚洲电影促进协会(NETPAC International)执行理事,曾担任台湾金马奖电影节(2015 年)、印度班加罗尔国际电影节(2011 年)、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009 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国际电影节(2007 年)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奖评委(2001 年),以及孟加拉国达卡电影节评委(2000 年)。

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9 年、2001 年获得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评选的中国摄影国家最高奖:第四届、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举办过多个个人摄影展,具有丰富的策展经历。主攻摄影理论,已出版摄影理论和技术专著100 多本,约600 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获得国家级奖项;发表摄影文章数十万字,其中多篇获得国家级奖项,包括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评论文章二等奖。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近现代上海都市文化,电影史与视觉文化研究。

赵川,作家、剧场编导、艺术评论和活动策划人,颇具影响的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主持和共同创建者,创作边缘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与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和创作,强调问题意识、以及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同时涉足电影领域,策划放映,介入独立纪录片制作;与导演高子鹏、吴梦合作制作《上海青年》等;第12 届中国独立影像展终审评委(2015);曾获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01),已在海内外出版
小说、随笔和艺术理论书籍十数种,包括近年获推荐的《激进艺术小史》(2014);受邀参加许多国际文学、艺术和戏剧节及相关活动,并于北京大学、中国美院和苏黎世艺术大学等访学、任教。

舒浩仑,毕业于美国南伊利诺斯州大学电影系,获导演专业MFA 学位。他编导的纪录电影《挣扎》,《乡愁》和剧情电影《少年血》和《黑白照片》分别在阿姆斯特丹、弗里堡、日内瓦、卡塞尔、釜山、柏林、纽约、迪拜、巴黎、香港、南京、鹿特丹、华沙、班加罗尔,海德堡,曼谷,海德堡,圣保罗等国际电影节获奖或入围。他在拍片的同时执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MFA 硕士生导师。《黑白照片》是他的第一部故事长片,现在由瑞士老牌的艺术电影发行商trigon film 在欧洲DVD 发行及院线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