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6 Monday, 文 /
艺聚空间(Encounters)展区呈献17件来自亚洲及海外顶尖艺术家的大型艺术项目,包括12件全新创作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广受赞誉的艺聚空间展区突破传统艺术展展位的形式,为大型雕塑装置作品提供独特的展览平台,展区今年载誉归来,呈献17件由国际知名艺术家创作的项目。 2017年度的艺聚空间展区由悉尼Artspace行政总监Alexie Glass-Kantor策展,本年度的参展艺术家包括Pio Abad、Rasheed Araeen、Katharina Grosse、贡嘎嘉措、何采柔、胡庆雁、冰逸、Waqas Khan、金守子、 Alicja Kwade、Dinh Q. Lê、李景湖、Sanné Mestrom、Michael Parekowhai、沈少民、Rirkrit Tiravanija及王卫。由瑞银集团作为主要合作伙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由 2017年 3 月 23 日至 25 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本年度的艺聚空间展区中,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致力探索时间在「相聚」之中的角色,审视时间在艺术中的呈现方式及我们如何利用历史、政治及文化在时间中塑造自我空间。 Glass-Kantor表示:「在第三年的展区策展中,我对探索时间与体验之间的关系深感兴趣,尤其是时间如何与『相聚』连系。我甄选了一系列装置作品,希望鼓励参观者与每件作品交流互动,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

艺聚空间展区将涵括四个场地特定作品,以及来自12位艺术家的全新创作,包括:Rasheed Araeen、Katharina Grosse、贡嘎嘉措、何采柔、胡庆雁、Waqas Khan、Alicja Kwade、Dinh Q. Lê、李景湖、Sanné Mestrom、Rirkrit Tiravanija及王卫。

展出作品详情:高古轩画廊将展出德国艺术家Katharina Grosse(生于1961年)合共六件的全新系列雕塑作品。每件雕塑作品的表面皆以铝铸造,由喷漆喷上错综复杂的缤纷色彩,反映艺术家认为油画可以物件及环境的方式呈现可能性。类似的雕塑在Grosse参展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中亦有出现。

Kukje Gallery / Tina Kim Gallery将呈献韩国艺术家金守子(生于1957年)的作品《Deductive Object》(2016年),艺术家特地为参展艺聚空间展区而重新构建作品,当中包括一个坐落于以不锈钢及反光物料制成的底座上的球形结构,形成镜面效果。艺术家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首次运用镜子作为创作媒介,是次作品中,她进一步将镜子应用为折叠和展开空间与时间的模式。

Roslyn Oxley9 Gallery及Michael Lett将联合展出纽西兰艺术家Michael Parekowhai(生于1968年)的作品《Putto》(2015-2016年),这件互动性雕塑作品将邀请参观者坐在长椅上,与大型天使雕塑共享空间,小天使仿佛正在睡觉又或者是醉酒或死亡。小天使(Putti)一般被描述为拥有双翼、赤裸而胖乎乎的男婴形象,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则被剥去翅膀,放置在一件为人熟悉的世俗物件旁,贬谪为城市化的平庸形象。坚硬而光亮的外壳使圆胖膨胀的身躯如同肿瘤一样,显得荒诞可笑,而不是宛如小孩般嫩滑及充满弹性,由此对我们所认知的文化符号提出诘问。

马凌画廊将呈献中国艺术家王卫(生于1972年)的创作《滑落的壁画2》(2017年),这个地面艺术装置将展示来自北京动物园的图像,以及一个由棕榈树、雀鸟及云朵构成的如诗如画的海滩,探索回归最基本形式的自然,同时在现实本质上进行反映。

十号赞善里画廊及P.P.O.W将通过展示越南艺术家Dinh Q. Lê(生于1968年)的艺术装置《深蓝的海》(2017年),探索现今全球的难民危机。艺术家沿用了四帧有关现今地中海海上难民危机的图像来创作瀑布式滚轴艺术装置。每一幅图像均在一百五十米英寸长的纸上被放大展开,Lê的摄影装置利用比例来仔细审阅静止画面在人们集体文化中的意义。 Lê邀请参观者将图像视作抽象的画布,否定清晰可见的叙事观点。相反,观众可自行想像叙事角度,以及回想脑海中的记忆。

奥沙画廊将呈献中国艺术家沈少民(生于1956年)的创作《峰会》(2009-2010年),展示五位共产主义领导人的遗体雕塑: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胡志明、金日成、列宁(Vladimir Lenin)及毛泽东。卡斯特罗的遗体被安置在其临终的床上,其他人则分别被摆放于水晶棺木中,艺术家透过对共产主义领导人们聚首一堂的设想,探索这些政治人物的理想及现今社会看法之间的关联及定位。

Silverlens将呈献菲律宾艺术家Pio Abad(生于1983年)的作品《Not a Shield, but a Weapon》(2016年),艺术装置由180个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标志性手袋的仿制品组成,这些仿制手袋来自菲律宾马利金纳市,延续了Abad一贯以来的兴趣,探索英国与菲律宾之间有关价值、文化人工制品及政治历史的概念。

魔金石空间将带来中国艺术家李景湖(生于1972年)的作品《Archaeology of the Present (Dongguan)》的首次亮相。作品的灵感来自艺术家的家乡东莞,该城市现已发展成为工业中心,有「世界工厂」之称,艺术家将来自工场的灯管转化成抽象的云,象征当工场的工人们──他们大多由乡村来到城市工作──终有一天能够抬头观望天空,而非在光亮的人工灯光下默默工作。在装置下方,李景湖将金属人工制品堆放在一起,形成犹如博物馆展览的形式。这些物件曾经是工场大规模玩具生产用的模具,现今如同来自久远年代的历史文物般布满橙黄及青录色的斑驳铁锈迹。

艺术门将呈献藏族艺术家贡嘎嘉措(生于1961年)的全新创作《Family Album》(2016年),旨在重新定义西藏的叙事角度,探索一个遥远的文化如何成为全球化世界的一部份。

Sullivan+Strumpf将呈献荷兰裔澳洲籍艺术家Sanné Mestrom(生于1979年)的艺术装置作品《The Bathers》(2016年)的首次亮相,取材自塞尚(Cézanne)的著名同名油画作品,延续了Mestrom对于以雕塑形式探索油画语言的实践。作品将是艺术家目前为止最大型的创作,三座大型树脂抽象雕像宛如向第四座由铝及青铜制成的大型「喷泉」抽象雕塑的「眼泪」中倾斜。

Galerie Krinzinger将带来巴基斯坦艺术家Waqas Khan(生于1982年)的绘画雕塑《In the Name of God II》(2017年),作品在展位中如同几何形羊皮纸或是大型书籍的折页般展开。艺术家在手工制的瓦斯里纸(Wasli Paper)上进行绘画,该纸张于十世纪时在印度专门用作绘画缩影。艺术家仿效Persian Mughal微型油画中的基本技巧,以Bardhakhat技巧来创作细工饰品,在纸上利用以数千颗点、线及撇进行极其精确的创作。

Rossi & Rossi将呈献巴基斯坦艺术家Rasheed Araeen(生于1935年)的作品《House of Red Bamboo》(2017年)的首次亮相。这座以竹制成的支架式雕塑作品根据艺术家对几何及建筑的长期研究而创作,宛如非创作形式的后现代呈现。艺术家参考了构想成主义者及荷兰风格运动,在作品中隐喻了对乌托邦的理想。

麦勒画廊将呈献中国艺术家胡庆雁(生于1982年)的作品《Go in One Ear and out The Other》(2017年),这座复杂及大型的铁制装置在多种意义上探索空间的主题,并由用于下水道及石油气管的工业用铁管组成。

König Galerie、303 Gallery及kamel mennour将联合呈献驻柏林艺术家Alicja Kwade(生于1979年)的作品《The Beat》(2017年)的首次亮相。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对于以雕塑创作呈现世界时区的兴趣,六米长雕塑包括了26个堆叠而上的钢束,象征时间的经度。雕塑同时可以作为长椅予参观者休息。

Neugerriemschneider将呈献Rirkrit Tiravanija(生于1961年)的大型装置作品。参观者在以传统方式捆扎的竹制支架结构中,发现五个相同版本的立体打印盆栽,分别置于受Constantin Brâncuși木制台座启发而创作的底盘中。雕塑及底盘构成了几何结构物件及生物之间的对话。盆栽一般需受栽种者恒久、关爱及细心的照顾,而现在能够以白色聚合物人工复制,唤起对科技单一化的反思及探索自然的短暂。

墨斋将呈献中国艺术家冰逸(生于1975年)的作品《万物》(2013年),冰逸的大型场景水墨画将首次于国际艺术展中组装及展出。沉浸式的装置作品由艺术家大型作品系列《万物》的版画组成,创作启发自中国多变的景观及气候。冰逸在环绕中国的圣山进行创作,任由太阳、湿度及地形影响创作用的宣纸,因此作品本身展示了塑造这个世界的气候及地理的力量。艺术家同时在这些水墨画中呈现这些不受控的自然力量如何衍生规律及模式。

艺聚空间(Encounters)展区将再次在展会会场的正中央呈献。然而其中一项作品将在主场后方的一个精心划分的角落中展出。台湾艺术家何采柔(生于1983年)的创作《On the second day, Saturday, your three minutes》(2017年)将参考自人们日常处境及生活体验,透过放大生活中过于琐碎而致被遗忘的仪式,促使参观者反观日常生活的细节。装置作品及表演由TKG⁺代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