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9 Thursday, 文 /
土与石,灵与歌

3月 18 – 6月 11, 2017
开幕:2017年3月17日,7 – 9pm
《沙锥》,由 何兆基表演:2017年3月17日, 7:30pm

[新闻稿]

Pio Abad、 Tarek Atoui 、 Mariana Castillo Deball、 Kawayan de Guia、 Jimmie Durham、Sulaiman Esa、 Josh Faught、 Edgar Fernandez、 Meschac Gaba、 Simryn Gill、 Sheela Gowda、 Ion Grigorescu、 Taloi Havini、何翔宇、何兆基、洪子健、 Peter Kennedy & John Hughes、Jane Jin Kaisen、Kyungman Kim、Soyoung Kim/Jeong Kim、梁御东、厉槟源、李然、 José Maceda、 Prabhakar Pachpute、 Pratchaya Phinthong、 Redza Piyadasa、Rho Jae Oon、Reetu Sattar、下道基行、 Chulayarnnon Siriphol、 Walter Smetak、 苏玮琳、Valerie Snobeck、张公松、梁慧圭、杨沛铿、 Tuguldur Yondonjamts、 Dominique Zinkpe

《土与石,灵与歌》巡回展起源于散见当今亚洲与其他区域的社会现实、艺术和文化生产,以及当代思潮中连串错综的紧张关系和叙述线索。以艺术实践的光谱和李龙宇、瞿畅与孙先勇所策划的个案研究做为建构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分类下重要议题的进程和形式进行直接或象征性的实验。这些全都可回溯过去数十年来改变全球形势的巨大力量,而亚洲在面对这些变革下首当其冲。本展与Kadist艺术基金会联合呈献,康喆明及Inti Guerrero共同策划。

全球市场在亚洲地区所造成的影响不单改变了生产、劳动、地景和环境的形态,亦为整个洲际带来更广泛的社会结构转变。新世界催生的焦虑,还有新型态社会中互相竞争的渴望,皆在寻索一个新的政治想象,希望透过新观念来为瞬息万变的现实找到意义和方向。而这些观念尝试将自身定位在被视为外来的自由民主制度,或西方现代性范畴之外的对立点上,以致时常创造了各样复杂和混种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有时延续反殖民抗争的理念,和后殖民主义的国家建设进程,微妙地对应着现时的亚洲复兴,也就是所谓的西方危机。为此,各地涌现了迥然不同的新理念并在同一脉络下联系着彼此: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新儒学复兴,或本土性在殖民世界的新意义,从美拉尼西亚到美洲,在不同的国家中流传着看似更保守的民族主义复兴。而后者在面对历史和生态的威胁下,催化了历史议题以及来自社群及创世神话的修正主义,进而导致全面性的焦虑。这些恐惧延伸至亚洲之外,通过后殖民和后冷战时期由于地缘政治轴心移动而引发的内在冲突,以及经常伴随着传统经济和文化模式转型而来的不安与暴力,在逐渐失去确定性的世界中找寻到了肥沃的土壤,发芽生长。

于此,一个艺术展览该如何传达这些意念? 形式和物质该如何诠释我们上述所指涉的焦虑?我们所处之地的无限复杂性该如何被转译?特别是当「中国」处于这些议题的中心时,欲定义其特定实体及光谱的复杂度更是难上加难。此次展览尝试透过相互交织的主题来疏理上述议题,并与多项独立个案研究一同拼凑出错从复杂的讨论视角。展览聚焦美学语汇的使用,以及在探索西方现代性之外,如何从不同世代和地区艺术家的创作中产生对照及形式上的回应。尽管许多议题发生在亚洲境内,本展也试图藉由寻迹历史的回响和共呜,以及从亦远亦近的彼岸所映照出的影子,从而探究洲际间的变化及其意义。

成立于1996年,Para Site艺术空间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中心,亦是亚洲历史最悠久、最活跃的独立艺术机构之一。成立宗旨在透过展览、出版刊物及教育项目等活动,促进在地与国际间的对话,希冀打造一个对当代艺术、社会现象提出批判性论述及理解的平台。

香港艺术发展局全力支持艺术表达自由,本计划内容并不反映本局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