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2016.03.15 Tuesday, 文 /
王国峰问答

文:富源

王国锋的大型图像作品经常通过重现戏剧性的真实来指引观者面向当代社会媒体素养批判的匮乏。艺术家近期在德萨画廊北京和香港举办的平行个展《报导》和《探针》延续了他实践中一直以来对图像真实性、语言性的探讨:我们被时事图像引导去相信而产生的集体(潜)意识和肤浅了解。在全球资讯年代,图像能在十亿分之一秒之间跨越国界,传送到愈来愈多的人手中。如何反思我们日常接收信息的方式和选择性地获取、分析和评估媒体讯息正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hk_DSC5168

王国峰香港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香港德撒画廊提供)

Q:您为什么喜欢拍社会主义建筑?

A: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概念从小在我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我觉得大多的艺术家创作都很难超越他自己的时代或者生活的语境。实际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摄影师,也没有非常系统去做一个类似于考证的梳理,我只是拍了些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东西,而且我拍摄的方式不是架起来照相机、选择一个非常理想的构图、找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和光线、啪一摁快门、作品完成了。不是这样的,而是前期用照相机一部分一部分拍,我拍体量特别大的建筑。前期是在拍局部、拍素材,而我的照相机里面没有一张完整的构图,都是素材碎片,后期靠计算机拼接合成的,完成一张巨大的图象。这个过程我并不是仅仅要体现一个建筑的外形,还有细节,其实很多细节更意思。这种方式也是我在语言上的一个探索。我拍朝鲜也是一样,我拍朝鲜就是拿着照相机对着一个场景就开始按照顺序排列的去拍。

hk_DSC5213

王国峰香港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香港德撒画廊提供)

Q:我注意到你之前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上用了灯箱?有一种显示屏的效果。

A :我这个作品的概念特别适合用灯箱去展示,不过灯箱的造价非常贵。如果这些作品做到纸上,你只感觉到了一个大尺寸。而灯箱就有点像电脑显示屏一样,可以呈现很多细节。在中央艺术学院美术馆的讨论会,年轻策展人刘钢一下子就把这个事情提到点子上:他说,从印刷品或者在电脑里去看,你是没法完全看这个作品的,是看不懂这个作品的。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手机,谁都可以拍照片,正是在这样一个现实下,我这样的作品是受到这样环境的挤压出来的结果,所以说我能够做到这样一个视觉效果,能够做到这样的一个尺幅,是跟这个摄影泛滥、图像泛滥的时代是有关系的。他说我的作品必须要看原作。

hk_DSC5152

王国峰香港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香港德撒画廊提供)

Q:看原作不仅包括细节、图像泛滥,还有也是对图像本身的一种回归。你这次展览有意思的地方是:你对既有图像的模糊化处理,像是用图像本身来批判图像。你在此之前的实践还会参掺杂语言,比方说“就是谁在这儿”、“为什么”,但是语言在此其时特别薄弱,用图像本身来说话已经足够了,毕竟这和拼贴的方法不一样。利用图像的本质来质疑图像现实就像是制造了一个空地,批评自然而然的产生。

探针-2

王国峰北京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北京德撒画廊提供)

A :我一直在思考着图像这个问题,香港的展览就是《像素》这个系列对图像感念的扩大和深化。相对于我之前拍的建筑也好、朝鲜也好,从语言上讲走向了另外一个相反的方向。就像我刚才讲的,拍大幅的作品,离越近你可能会记录很多细节,比方说我拍那些建筑时候可能没看到这么多细节,可是在作品里面却都保留了下来细节,我希望在作品里强调一种阅读感。所以,我很多时候不想把作品放在一个大空间里,而是更近的、强迫别人去看这种细节,体验这种压迫感。那么《像素》这个系列正好相反,你离它越近、你看到的都是空的东西,一个格一个格,只能看到色块,什么都感受不到,你只有退远距离才能够看到。实际上就像你在电脑里去看那个照片,都是很具象了。而在现场,因为距离太近,你却半天识别不出它是什么。

探针-4

王国峰北京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北京德撒画廊提供)

探针-6

王国峰北京个展“探针”,展览场景(图片由北京德撒画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