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3 Wednesday, 文 / 译 / Fei Wu
武汉大学添“飞来石”

于5月9日开放的万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大学校园内,为该校杰出校友、泰康人寿董事长及嘉德拍卖创始人陈东升投资兴建。除了耗资1.2亿元的建筑工程之外,陈东升还将个人价值3000万左右的艺术藏品一并捐献,作为该馆的永久馆藏。其中既有齐白石、张大千等名家之作,也有何多苓、叶永青等重量级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以陈父“万林”命名的这座美术馆于两年前破土动工,在今年武大120周年校庆时顺利落成,设计者为建筑师朱锫。整个建筑面积约八千余平方米,透露着浓重的后现代气息。从外部看像一块巨石,仅以底端一个支点被“固定”在地面上。前段最高处的悬挑跨度达到48米,而建筑的表皮也同样奇特,采用铝合金面板,模仿自然石头的形态锻造而成。因此,从整体造型来看与武汉大学校园内那些相对中规中矩的老式建筑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建筑结构也为展览的布置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例如建筑的内墙几乎都为斜面,很难用于展示,因此大部分平面类作品都需要固定在临时搭建的展墙上。

作为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开篇之作,展览“聚变”汇集了泰康收藏中的70余件(组)作品,所涉时间段从1930年代一直到当前,其中既有1930年代的郎静山、40年代的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也有90年代曾梵志以及前几年胡向前、赵赵等人的作品。和上一次泰康收藏的集中展出——“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15周年艺术品收藏展”(中国美术馆,2011年)不同,虽然很多经典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上出现,但这次展览却以“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作为主题,并按照时间性线索细致地对各个时期的艺术和历史脉络进行爬梳。这样的策展思路其实对熟悉现当代中国艺术的观者而言自然不成问题,但对于武大这样一所非艺术专业综合性大学的观众而言也许会造成一点困惑:一幅“主旋律”伟人像(靳尚谊,《毛主席全身像》,1960年代)和枪击过的玻璃(赵赵,《星空》,2010年代)看起来如此的不同,但为什么都被放在了“现当代艺术”的概念之内?因此,展览应该增加更多的文献或教育项目,通过这些收藏说明193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所经历的继承、变革、断裂,和碰撞。

当然,对普通观众的艺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文献、放映、学术讲座等活动进行长期熏陶,这并非是一次展览可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也是大学美术馆应该承担的职能。在这方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几年的发展不失为一个范例。此外,万林艺术博物馆如果要按照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所期望的,成为国内一流的美术馆,还需要组建一支驻扎此处的专业管理和策划团队。目前,泰康的展览项目主要是由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和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带领下的相对较小的团队进行操办,但这支位于北京的团队(主要负责北京草场地泰康空间的运营)未来也许很难拉起万林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大车。而如果全然依靠该馆目前所属的武汉大学来运营,其艺术方面的专业性也值得担忧,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大多对当代艺术的态度较为保守,很少设立相关课程或教育项目。而事实上,万林艺术博物馆所在的武汉却并不缺少艺术的资源和氛围。举例来说,从70年代末开始,湖北美术学院就在艺术的官方体制内外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既包揽过全国美展的金银铜奖,也培养了曾梵志,一直到当前何岸这样的著名当代艺术家。总之,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与专业化的团队组建是该馆的当务之急。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布面油画,118 × 175.5 cm,1977

吴作人,《战地黄花分外香》,布面油画,118 × 175.5 cm,1977

曾梵志,《无题》,布面油画,150 × 130 cm,1993

曾梵志,《无题》,布面油画,150 × 130 cm,1993

郎静山,《狮子》,银盐纸基,20.6 × 31.5 cm,1930年代

郎静山,《狮子》,银盐纸基,20.6 × 31.5 cm,1930年代

赵赵,《碎片》,装置,300 x 200 x 2 cm,2014

赵赵,《碎片》,装置,300 x 200 x 2 cm,2014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