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

新闻稿

Thursday, May 16, 2013 to Saturday, May 25, 2013

艾未未, Bernd Behr, 洛楓, 陳翊朗, 陳瀅如, George Chinnery, Megan Cope, 董啟章, Larry Feign, 洪子健, Irene Kopelman, 黎清妍, 林官, 李傑, Len Lye, 馬六明, Fionnuala McHugh, Moe Satt, 白雙全, Para/Site藝評班2003, Lygia Pape,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Adrian Wong, Ming Wong, 楊秀卓, 楊嘉輝, 胡恩威&林奕華

2013年5月17日至7月20日於Para Site藝術空間展出
2013年5月17日至26日於上環文娛中心展覽廳展出

Lygia Pape戶外行為藝術展演《Divisor》
5月17日下午3時至5時,中環遮打道
5月25日下午3時至5時,金鐘添馬公園

開幕典禮:2013年5月16日晚上7時至9時, Para Site藝術空間

Para Site藝術空間呈獻「疫年日誌:恐懼、鬼魂、叛亂、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展覽以2003年春天影響香港的事件為起點,追溯不同的敘事角度、歷史背景,以至這些事件對香港和世界當代文化和政治的影響。

香港有著一段疫病的主觀內在歷史,在殖民時代作為「疫埠」的種種再現 ── 被自然、疾病和東方生活習慣所沾染的土地需被征服, 從而變得更健康、更現代和更有利可圖。1894年,就在Para Site藝術空間現址附近,香港爆發鼠疫,這些敘述角度就隨著確認鼠疫桿菌而進入高潮。是次發現產生一種對鼠疫和亞洲的曖昧聯想,並加劇當時歐美的「黃禍」反華恐慌。在香港,對病原體的恐懼一直跟對他者的恐懼互相呼應,檢疫隔離反映著排斥,而流行病學上的污染、種族污染和文化污染都使用同一種語言。

2003年,沙士爆發。當香港淪為近年最嚴重的空氣傳染病的震央時,整個城市史無前例地完全停止運作,隔離地段裡人與人之間亦分崩離析,兩者卻導致香港市民在政治意識上意想不到的轉變。疫病過後,不少人馬上走出來,抗議北京要求香港就「國家安全法」即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這直接導致該法案的擱置,更重要的是,此事令一個積極進取的政治社群開始崛起。自此之後,「政治冷感、失去靈魂、實事求是的商業中心」就不再能夠準確描寫香港的整個面貌了。

另一件事卻不甚光彩:沙士過後,為舒緩由疫病所造成的經濟危機,遂首次出現內地公民以個人簽證訪港的政策,簡稱「自由行」。這造成城市身份的另一個主要轉變,亦改變了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關係。以往疫病的醫學名詞和意象,例如破壞健康社會的病原體或搶購配方奶粉的蝗蟲,被用來形容在香港湧現的內地人。一場疫症再次成為偏執和仇恨的佈景板,但有別於一百年前鼠疫為患的年代,對中國人龐大人口和不文明習慣的恐懼,不再是自滿的歐洲人,而是來自這群中國人的同胞。這種本質上的「仇外」心態,成為深圳河兩岸關係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亦吊詭地令民主運動(及反北京)的討論,以及在沙士危機堀起後重獲生機的社運變得更為複雜。

這些香港人身份的自相矛盾和模棱兩可,正正在「哥哥」張國榮身上反映出來。張氏是一位演員和歌手,更是相當重要的偶像人物。沙士危機的高潮期間,他在香港中環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那是近年最黑暗的時代裡最黑暗的時刻,他的逝世震驚全港,令很多香港人不顧健康警示,親身出席其葬禮。儘管哥哥是一名同志,亦往往特立獨行,他的一生和演藝事業打造出一種對香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他一人千面的演技,體現(亦無疑增強)香港在回歸前後數十年裡面面俱到的自我形象。逝者已矣,音容宛在,他的影響力將會持續下去。

是次展覽旨在瀏覽各自表述卻又互有關聯的敘事角度,並藉著展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流行文化的文物和檔案,為一個有關香港近代史的批判討論作出貢獻。展覽由CosminCostinas及Inti Guerrero策展。

Para Site藝術空間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躍進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 Para site HK - 疫年 01

    Para site HK - 疫年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