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時後” 群展 鄭栖榮,賴盈坊,黃榮法

策展人:陳浩揚

展覽日期

2014年7月25日-9月10日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10時-下午7時

媒體預覽: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下午5-6時

開幕酒會:2014年7月24日(星期四),下午6-8時

藝術門,香港中環畢打街12號畢打行6樓601–605室

“逃離空間也許是可能的,卻不能逃離時間。”—保羅·威瑞里奧(Paul Virilio)香港-藝術門榮幸呈獻由陳浩揚策劃的群展《時後》,展覽展出了三位藝術家鄭栖榮(韓國)、賴盈坊(新加坡)和黃榮法(香港)的作品。在當下的快節奏世界中,我們常常受制於時間,在追趕時間和滿足欲求的同時心靈面臨麻木的危險。如果排除時間這個因素,我們對作藝術和物體的觀念將如何改變?此次展覽通過呈現一系列作品捕捉其中的瞬間存在並探討藝術的時間性,試圖在一種“普遍存在”的狀態中,激發觀眾思考物性、時間和記憶之間的聯繫,並在“跟隨內心”和“聽從頭腦”之間徘徊與抉擇。栖榮的雕塑、賴盈坊的攝影、黃榮法的行為藝術作品,從對藝術形式的關切來探索時間與物性。

藝術史學家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在《藝術與物性》(Art and Objecthood)一文中這樣定義“物性”,它是一種“補充性的境況,誘使觀眾有意識地在真實的時間中(參與作品之構成)”,此次展覽將畫廊空間分為三個不同區域以創造這樣的情境,包括質疑對時間感知的劇場化空間,呈現既定地點變化的攝影圖片空間,以及一間藝術家的工作室。

鄭栖榮的雕塑、裝置及錄像作品以人造或現成物品為媒介,將物品與身體聯繫起來,並詢問作為藝術之物對心理的影響。藝術家認為雕塑是一種親密的表達方式,其中的意義總是居於變動之中,而觀者須在作品呈現之時面對其物性本身。通過重新闡釋熟悉的物品和風景,她的作品改變了既定的感知方式。她的大型裝置《東、西、南、北》以鋼鐵欄杆分割出獨立的區域,仿佛施加一種對空間的限制並增強了畫廊空間的劇場化效果。裝置所標示的方向與實際的情況並不相符,這件作品擾亂了正常的地理方位,將我們的注意力集中於受限的空間中,以此質疑我們自身與時間的關係。

賴盈坊《花園系列》及《瞭望台系列》攝影作品平面化的特點,表現物理距離、以及隨之而來的視覺記憶的缺失。她解構了觀者窺探照片的慾望和權力,將作品表面把控為心理感受與視覺感知相衝突的令觀者沈思的領地。在《瞭望台系列》作品中,她拍攝了世界各個觀光聖地的最佳觀景位置,通常遊客站在這一地點欣賞最好的、而非實際的景色,以此方式探尋我們對特定地點的認知如何被預先決定。藝術家退一步拍攝和紀錄下讓旅遊勝地的風景成為一项奇觀的觀景點,顛覆了“座椅旅遊(神遊)”的主體,因為標誌性的景觀在她的作品中並非立即可見。

黃榮法專注于時間性的行為藝術,此次展出的新舊作品探討人類生存與時間的議題,特別是藉此來反抗對流行的社會規範或政治信條的盲從。他將畫廊改造成暫時的工作室並定期到訪,意圖在這一空間檢視在行為藝術、時間和物性轉換間所遺失的部分。錄像作品《面臨多重生活選擇的無奈》(2013),紀錄了他將自己關在只有鐵杵和手銼的房間裡,他很少活動,在兩天的時間里集中沈思和冥想。這一作品引用了象徵決心與毅力的中國成語,最初來源於對行為藝術《鐵杵成針》的構思和練習,隨後發展為獨立的錄像作品。

藝術門創始人林明珠這樣談到,“我們很高興在香港藝術門再一次呈獻精心策劃的展覽。《時後》並非僅在藝術家文化背景和國籍的框架下理解作品,而是從藝術形式和藝術史的角度去觸及亞洲活躍藝術家的豐富性和理智的微妙之處。”

  • 屏幕快照 2014-08-07 下午11.42.55

    屏幕快照 2014-08-07 下午11.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