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Tang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日期
2016.08.31 Wednesday - 2016.09.28 Wednesday
Opening Exhibition
31/08/2016
地址
10/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10楼
电话
+852-26828289
开放时间
Tuesday to Saturday, 11am – 7pm
负责人
Beili Wang
电子邮件
Info@tangcontemporary.com.hk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枝蔓.間隙》 徐小國
[新闻稿]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空間將於9月推出藝術家徐小國個展“徐小國:枝蔓.間隙”,這是繼2015年北京空間個展後唐人與藝術家的再度合作。本次展覽將展出徐小國新近創作的6幅“織體”(texture)系列繪畫,它們的實踐方式與藝術家這些年來持續創作的“球形組織”與“籠子”系列作品一脈相承。共同在徐小國的整個藝術系統中彼此推進、生長,直抵現代主義之後繪畫的核心問題:二維平面的空間再造。

“織體”系列創作的起點,可以回溯至2013年徐小國創作的《白樹林》、《大桐樹》、《大葉子》等。這些作品從對樹的自然形態的描摹出發,試圖提煉在樹枝交錯的視覺模型中的結構關係。畫面中交疊的樹枝前後倚靠穿插,線條既​​相互對應又相互破壞,向前的拉伸和向後的推移同時存在繼而產生視覺的變異。 “形成了一個在空間性的錯覺和平面性的實感之間反復起伏的觀看邏輯(鮑棟《空間紋體》)”。這種結構的處理方式讓空間在平面上顯現。

樹枝、樹葉之間交互穿插的形態逐漸被徐小國提純為線條與空間的關係。 2016年的“織體”系列作品已是單純地採用不同線條與形狀的配置形成基本畫面結構。明亮與相對晦暗的線條重疊交錯,加上對枝葉間空隙的強調,使得畫面的每一個局部都極為豐富。線條不僅是對物體輪廓的勾勒,也是空間的走向,引導觀者視覺的動力線。在《織體1》中還顯露出一種新的趨向,作品的表現性因素開始突破理性嚴謹的風格,帶有情緒的色彩令整體畫面自由而放鬆,前後空間關係也被自然而隨機地造就。

關於平面與空間的個人化思考方式業已成形,線條和色彩是徐小國表述思想的最基本單元,但實驗尚未停止。徐小國始終表現出對於繪畫基本問題的興趣,在對線條、形狀、顏色的探究中尋找繪畫結構的張力。他每一個階段的工作,都起始於對繪畫史的思考和對自己工作的延展,而後不斷地調整與找尋新的方向,持續地挖掘著繪畫的力量。

關於藝術家
徐小國,1977年生於陝西西安,2000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徐小國的作品涉及繪畫,圖片,影像等藝術形式,近年來獲得“798藝術節青年藝術家邀請展”一等獎,“北京電影學院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 影像藝術青年藝術家學院獎,“光華千玉獎”等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的群展,其中包括瑞士盧塞恩美術館、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波蘭BWA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OCAT當代藝術中心、朱屺瞻藝術館、石家莊美術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白盒子藝術館、學古齋、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重要個展包括:2015 徐小國個展 ,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空間紋體”,今日美術館;“Small Country”,白盒子美術館;“2011徐小國’降噪’6/25”,蒓萃藝術空間;“兩條路線-翁奮/徐小國雙個展”, BWA美術館;“聖蹟—徐小國作品展”,荔空間;“戲幕背後”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新加坡;“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上海;“等待演出”徐小國個展,香港奧沙藝術中心— 香港;“徐小國個人展覽”,爾東強藝術中心;“人造風景”徐小國個展,朱屺瞻藝術館。

重要群展包括:“觀念符碼,語言與形式之維”香港保利藝術中心;“自覺:繪畫十二觀”,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輕抽象的星叢“,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文明》第二回榆林:一種在地轉和多重再生的藝術與人文實踐“;OCAT當代藝術中心;“繪畫課Ⅳ:形狀-形體-形象”,楊畫廊;“風向”中國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莫斯科當代藝術博物館;“下一個十年的當代藝術”,今日美術館;“15日-合作制繪畫”,白盒子藝術館;“山水”,瑞士盧塞恩美術館;“大爆炸-中國當代藝術展”澳大利亞白兔美術館;“SACA亞洲當代藝術精神”中日韓藝術展,學古齋;“文本——活在當代的中國繪畫”,荔空間;“歧觀當代——各搞各的”,台北當代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