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趙容翊個展
馬凌畫廊
香港

輕微整齊的刮痕顯現了雙重的底色;充滿韻律然而自由的筆觸拂過繪畫的表面;絲絲縷縷的線條勾勒出頁面的邊緣,每一種元素都呈現在韓國著名藝術家趙容翊 (b. 1934)以精巧且由過程驅動的畫作見稱的作品中。趙容翊從首爾國立大學畢業後,於六十年代聲名鵲起,在七十年代加入“單色畫”的創作領域[1] 。今次,馬凌畫廊隆重呈現趙容翊首次個展,探索藝術家對於這項運動即時的響應──通過強調“繪畫過程”這一創作核心,表達重複、冥想和寧靜的主題──而又區別於其他單色畫藝術家,為他的作品保留了微妙的色彩暗示而著重了充滿活力的材料物質性。

五十年代朝鮮半島經歷了政治動蕩之後,在新建立起來的南韓土地上,湧現出新一批藝術家,致力於重新追溯他們在朝鮮王朝的民族根源;這種觀點和習慣可以聯繫到道家、儒家以及佛教思想[2]。單色畫對物料的獨特處理賦予這場回潮一個契機:不費吹灰之力的推壓、繪畫和拉拽形成了一種感情淨化。在藝術創作的層面上促成對米紙、顏料、畫布等柔軟物體的探索。通過同時展現畫面間的聯繫和一定程度的表現力,這些作品表達出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語言,也像徵了從韓國藝術嚴謹傳統中誕生的一次“解放”。

今次展出包括趙容翊在七十、八十和九十年代間的部分作品,分別卻也共同展現了藝術家是怎樣跟隨單色畫的主要原則,而又融入了個人元素。例如,七十年代的《刮痕系列》展現了他在畫布上充滿節奏的動作。他用自己的拇指刮去了上層的顏料,微微修改露出的底色。有時趙容翊也會跟隨其他單色畫藝術家所提倡的單一色彩的價值觀,也同樣從這點出發,嘗試運用生動的紅色,橙 色,間或藍色的雙重色調。由此,藝術家為他的畫作增添了一股新的生命力,強調他繪畫手勢的特質,又與他六十年代《幾何抽象》作品的色調相輔相成。

在80年代的《浪系列》和90年代的《竹系列》之後,趙容翊依舊看到在同輩藝術家中盛行的單色趨勢和他自己更活潑大膽的創作手法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浪系​​列》中,他仔細地吹過每幅畫作的表面,但每一次呼氣卻傾注了他大量的體力,從而創造出畫面上簡約、重複卻又特別的紋樣。藝術家暗示了而非準確描繪出了海洋,使得觀眾即刻就能從作品的表達方式上感受出來,並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與觀察來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同樣的,在《竹系列》中,精美的​​竹葉躍然紙上,巧妙地揭示物料的肌理。不同於竹子本身的簡約,平面,甚至是樸素,這種手法賦予了整個系列的作品一種極富質感的立體性。

總之,趙容翊向我們展示了創作​​單色畫的一個重要角度:他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家──他的思想以及表現方式顯然與“單色畫運動提倡的”重複、冥想和安寧相關聯──然而,他也肯定了色彩的運用。作品非但沒有被藝術運動所強調的冥想所影響,反而充分錶達了多重情感狀態的可能性,一些是溫暖的,而另一些是疏離的。由此,趙容翊的作品促使我們去探究單色畫運動的多種表現形式,更積極地探索它與觸感、思想和表現力之間的更多聯繫。

趙容翊被譽爲南韓舉足輕重的畫家之一,曾於首爾Sungkok美術館、三星美術館、首爾及果川國立現代及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Arko美術中心及福岡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趙的作品亦曾於巴黎(1961、1969)、聖保羅(1967)等地的雙年展展出,更獲多個永久館藏羅致,包括首爾及果川國立現代及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藝術博物館、三星美術館及光州美術館。

[1] 鄭有珍, ‘韓畫流–韓國當代繪畫展’, 2012
[2] Henry Meyric Hughes, ‘The International Art Scene and The Status of Dansaekhwa’, 藝術亞洲, 2014

  • 74-5-797x1000

    74-5-797x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