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Simon Lee Gallery Hong Kong
日期
2013.04.12 Friday - 2013.05.16 Thursday
Opening Exhibition
04/11/2013 18:30
地址
304, 3F The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电话
+ 852 2801 6252
开放时间
Monday to Saturday 10 am - 6 pm
负责人
电子邮件
hk@simonleegallery.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LARRY CLARK
[新闻稿]

新闻稿

香港Simon Lee Gallery隆重呈獻國際知名攝影大師及電影導演Larry Clark的首個香港個人展覽。Larry Clark 在美國攝影界前無來者。在他廣為人知的相片及電影當中,他對青少年的性、暴力與吸毒的處理,皆讓人難以想像及忘懷,備受爭議。香港Simon Lee Gallery是次將展出於1972年出版的《塔爾薩》(1963 – 1971)及於1983出版(1987年再版)的《少年之慾》 (1963 – 1983)之精選作品。

Clark的職業生涯以及他經常引發爭議的美國青少年文化的再現,植根於他那邊緣的出身加上早年的流浪經歷。Clark的母親是位浪遊的嬰兒攝影師,他則從旁協助及推銷。利用隨身的相機,Clark發現他的朋友可以成為攻擊「美國夢」的不堪一擊之處的關鍵意志主體。憑藉一顆赤子之心,讓Clark儘管身處洪流當中,依然能夠追逐重要的社會議題,例如美國文化中那無堅不摧的陽剛特質、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剝削和失效家庭關係的破壞性。

《塔爾薩》收集了Clark在他的故鄉俄克拉何馬州的幾次「突擊」,現在被公認為那年代的經典「死亡象徵」(memento mori)。《塔爾薩》的出色之處,是Clark那封裝美國社會和文化變革的能力,也標誌着他成為二十世紀末攝影派別的重要人物。《塔爾薩》的主題都是Clark的嗑藥哥兒們,他去除自我意識來處理嗑藥的場景及其後果,對越戰時期的美國發出狠狠的控訴。Clark的成長背景,讓他益發抗拒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中產階級風氣。這種抗拒也在垮掉(Beat)的文化,例如作家Jack Kerouac及 William S. Burroughs、電影《阿飛正傳》(1955)、《黑板森林》(1955)和《少年狼人》(1957)等反映出來。一種與主流社會的疏異感,在他早期及第二個系列《少年之慾》的影像中縈繞不散。這個系列記載了紐約市下一代的「塔爾薩」青年和男性混混。由《塔爾薩》的NG及新材料組成,《少年之慾》似是部鬆散的自傳。它尷尬地反映出Clark如何嘗試為生命帶來意義,且毫無保留地回顧了他當初想逃離《塔爾薩》種種活動的欲望。他因此使用了懺悔的文字、剪報和家人的照片等額外設置,渴望把自身置入《少年之慾》的敘事當中。這個系列最終得以揚名,為公眾提供了Clark對於邊緣及次文化前所未見的洞察,衝擊力持久不退。

Larry Clark的風格及主題,對後代的攝影師及導演帶來無遠弗屆的影響。他對犯罪邊緣的神話化,反映美國文化中一個恆久的嚮往。這決定性的神話及Clark專注的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剝削,影響了Richard Prince和Nan Goldin等人的攝影作品。他對荷李活電影的影響可見於馬田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1976年)、哥普拉的《鬥魚》(1989)和Gus Van Sant的《 迷幻牛郎 》(1983)。Larry Clark於1995年在康城影展發布了他的首部長片《半熟少年》,並旋即被譽為經典。其他的電影項目包括《天堂無路》(1998)、《惡霸》(2001)、《天地無倫》(2002)、《滑板摇滚》(2005年)及他的最新長片《Mafa Girl》,該片於2012年11月在羅馬電影節首映,並獲得金馬可奧勒留獎。Larry Clark廣獲全球主要的博物館收藏,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三潘市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慕尼黑現代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