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曹良宾
“想象之所”
TKG+ Projects

台湾作为被治理的地方,历经了三百多年外来政权的统治,所有的统治者皆曾藉各种战争或外交手段取得这块土地上的治权,以达到经济、文化政治或甚至民族上的占有及掠取,台湾在历史上往往也存在着在海洋彼端的殖民母国。这样的历史脉络造就了台湾混杂而多元的文化与族群景观,然而,尽管在90年代解严之后解放了自由思想,至今却仍无法响应台湾该如何以一个地方之外的意识状态独立存在,若台湾可被视为一个共同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想象方能取回诠释的主体性?而若当代艺术具备社会雕塑的软性功能,它应以何种方式趋近议题现实?

曹良宾,《高雄神社》,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1940(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Takao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曹良宾,《高雄神社》,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1940(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Takao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本次个展是曹良宾近年针对台湾各地的忠烈祠采集、拍摄的影像搜集计划,透过影像光体的形式并置神社/忠烈祠的影像与文献,藉此提供一个在历史脉络上的思考:目前存在于台湾的忠烈祠遗迹,都是沿用日本神社建筑群改建、或就地重建,而中日两个曾经冲突的政治实体在神社/忠烈祠之间的继承关系,见证台湾百年来因被殖民历史而分断的认同状态。尽管国族主义崇拜的系统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早在清代便曾以昭忠祠或义民庙的形式纪念表彰平乱义士,但中日双方的神社与忠烈祠除了在单纯的纪念与祭祀功能之后,更多是企图藉由建构神圣空间的崇拜系统、语言教育等文化治理的手段,消弭或重置既有的历史及经济资源,将新的政治与国族认同渗透于人民日常生活中。

曹良宾随着计划采访各地在忠烈祠拍照、观光的游客,发现忠烈祠所象征的国家意义对游客而言并不存在价值,是因为在解严之后开放的历史意识与国家认同,冲击了威权时代所建构的那套治理技术,原本由国家框架的那套英雄崇拜也被当代消费符号所取代。因此对观光客而言,神社遗迹具备的吸引力远甚于忠烈祠的传统意义,忠烈祠的神圣功能被架空,官方也将祠内的文宣品转为观光导览的取向介绍之;尽管外围的景观价值稀释了忠烈祠用作统治工具的色彩,但国家权力仍然在其中遥祭着各式「国民革命先烈」、「中日战争阵亡将士」、「抗日义士」等,或非关台湾主体历史、或存在历史矛盾的对象,过去意图煽动国族认同的威权遗绪始终存在于牌位上。当促进转型正义的议题开始运转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摆脱传统文化治理的窠臼,客观审视忠烈祠的存废与转型,在保留其对历史脉络、社会事件的纪念与教育责任外,也应积极去除威权时期用作搧动国族情绪的工具性。

展览的中英文标题各别代表了在议题上不同的切入角度,中文的「想象之所」(Imaginarium),直截地响应这次个展希望提问的台湾主体想象与认同议题,「想象」二字源于《想象的共同体》一书,对于民族主义的定义并非如其他方法学那般能够清楚地被论述,而是出于一种族群集体的共识,并径自区分可供辨识的认同对象。以此,藉「想象之所」命名神社/忠烈祠,不只见证国家权力曾以文化治理的手段框架人民想象的历史,也因神圣空间的遗址承载的文化景观,形成了多元开放的想象养分。而英文标题「Becoming/Taiwanese」则是曹良宾对这系列计划所下的标题,Becoming与Taiwanese两个独立并置的字,是他对于「何谓台湾人」的思考,反映了台湾三百多年来不断置换主权的历史,是一种对于台湾与台湾人的定义、想象不断变迁与流动的状态。在「何谓台湾人」的命题下,反思自身与多数人经历的党国教育,在解严后受客观历史起蒙所遭遇的顿挫与耻辱,他该如何重新与历史互动?而那些遗绪至今仍无时无刻地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运作,影响着我们「台湾人」形塑自我,以及我们与他者的区辨关系。

2.曹良宾,《基隆忠烈祠》,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2016(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Keelung Martyrs’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2. 曹良宾,《基隆忠烈祠》,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2016(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Keelung Martyrs’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曹良宾,台湾新⽵出⽣,现居新店,从事影像创作。美国纽约普拉特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硕⼠。曾获选⽂化部纽约驻村创作计划、普拉特艺术学院奖学⾦、美国纽约⽢柏馨艺术奖等。作品于国际间展出,创作⽅向主要关注⼈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张⼒关系,追索其中的社会和⽂化意涵。创作之外,亦致⼒于艺⽂推广。曾受邀⾄台北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国际艺术村等机构进⾏策展、导览、⼯作坊等活动。2015年,出版⾸本摄影集《中途》,并与友⼈共同发起「PHOTO TALKS」,促进台湾当代摄影的讨论。2016年,成立「Lightbox 摄影图书室」,致⼒于汇集整理台湾的摄影出版物,并提供⼤众⾃由阅读,获⽂化部与国艺会⽀持赞助。期望以社会参与的⽅式,共构和共享台湾摄影,逐步迈向⽂化⾃主、知识⾃由的正向循环。

文/魏荣达

  • 曹良宾,《高雄神社》,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1940(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Takao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01.曹良賓_高雄神社_c. 1940_雙⾯ LED 燈箱與燈⽚_90 x 120 cm

  • 2.	曹良宾,《基隆忠烈祠》,双面 LED 灯箱与灯片,90 x 120 cm,2016(图片提供:艺术家与TKG+ Projects)
Liang-Pin Tsao, Keelung Martyrs’ Shrine, 2016. Two-sided LED lightbox with backlit transparency, 90 x 12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KG+ Projects)

    02.曹良賓_基隆忠烈祠_2016_雙⾯ LED 燈箱與燈⽚_90 x 120 cm

  • 主視覺 Key Visual_02

    主視覺 Key Visual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