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胡庆雁: 空壳

作者:玛瑙(Manuela Lietti)
译者:刘溪(Xi Winkler)

在所有的表达媒介中,雕塑是最为大胆且敢于冒险的形式。它从解构一个已经独立存在的自然物,以求构建那个率先在艺术家脑中出现的心理投影开始,然后,在最幸运的情况下,同样呈现于观者的脑中。然而,它不过是注定要以碎片的形式迷失于时空之中,挣扎着回归其最初于自然中的统一整体。胡庆雁(1982年生于山东潍坊,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在他最新个展“空壳”中所呈现的作品,已经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我们所认为的雕塑。它是雕塑语言在空间中的反应。并且,雕塑与空间,入与出——总是被视为是互补的实体,彼此交互、滋养、激励对方。艺术家采用了一种奇特且有风险的方式:尽最大可能的,他力图不让人注意到自身的姿态,将个人意志降到最低;也许因为他将其视为不安且不必要的力,会施加到某种仅需要在合适条件下被赋予生命的,本身已经存在于原始、理想形态中的东西之上。

展览中这些形态各异、多样的作品,完美地反映出胡庆雁最近几年创作中多轨迹的特质。那些被计划的、计算中的元素,往往让位给未经计划,并且几乎是即兴、临时,被材料自身及其固有价值所决定的情况;而非手工姿态和艺术家观念投入的唯一性。[《七言绝句》(2015,钢筋) 和《七言律诗》(2016,钢筋)]。

系列作品《左耳进右耳出》(2016,碳钢、 空气)或《什么都不是,但你可以把它摆在家里》(2016,碳钢,汽车漆)的源头便是其艺术实践的典范。在《左耳进右耳出》中,整个作品体系外缘中钢管直径的减少,首先是由所选的材料决定,其次是由负责所有工作内容,包括作品尺寸的助手决定。而艺术家在此的投入,则在于决断出,到什么时刻,这个不断演变的形状可以被看作成“最终”品。然而,此处即便被称为“最终”,也不应视之为“固定”。因为这个所得的外形,只是一系列正在进行的形状、空间变形中的一个步骤,偶然的在时间中凝固而出。对于胡庆雁来说,这种做法并不新奇。因为他在于2013年便开始的系列作品《一堆泥巴的故事》(2013-2015,c-prints,40 张图片,每张尺寸20 x 30 cm)中,已经使用过同样的方式。这完美地揭示出一种被悖论所支配,不断却必须的,在解构与重构间平衡的雕塑家生活。《什么都不是,但你可以把它摆在家里》将这个边界更推进一步:由艺术家绘制的现成物,成为向“艺术制作”以及作为“艺术制造者的艺术家身份”之间关系发问的借口。作品《油画》(2016,布面丙烯,120 x 2600 cm)以及《坠落的肉身》(2015,布面油画,223 × 120 × 90 cm)利用视觉游戏来把玩观者,微妙却讽刺的研究绘画及雕塑的本质。艺术家通过将看似为绘画的的东西伪装成一件雕塑(雕塑绘画),或将一件雕塑伪装成一幅画(绘画雕塑)。而二者均是在偶然的情况下被绘画或雕塑而出。

显然,图腾般的作品《蠢货2》(2016,碳钢,空气,7 件,尺寸从79 cm到188 cm不等)和《饭桶 2》(2016,碳钢,空气,53 x 252 x 53 cm) 似乎完全如其题目所示:残留物、空壳,中空的、没有任何特定功能,除了承载空气之外很快即将被再次进行处理或使用的容器。这些作品中很难再有任何灵韵或庄严,除了作为一种活着的、得以外延的有机体存在——而这不是来自艺术家的手工创造,而是在于其内在流通中的空气:外壳的接缝处仍清晰可见。这无法不令观者开始思考,或至少质疑,真正的雕塑不在于其外部,而是在那些不可见的、被“塑型”于壳内的东西。

胡庆雁,1982年生于中国山东潍坊,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工作、生活在北京和济南。他近期所参加的展览包括:“Shut up and paint”,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2016);“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 2015”,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北京(2016);“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太古坊ArtisTree,中国香港(2016);“文化碰撞——穿越东北亚”,香港艺术中心,中国香港(2015);“中华廿八人”,卢贝尔家族收藏/当代艺术基金会,美国迈阿密(2013);“中(Middle)”,Not Vital基金会,瑞士阿尔德兹(2013);“构建桥梁——中国当代艺术”,沃尔夫斯堡,瑞士Ermatingen(2013);“启——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今日美术馆/中国雕塑协会,中国北京(2012)。

  • 3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