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喜玛拉雅美术馆新展预告——“喜影集”第一弹

在当下,摄影、影像、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已成为当代艺术难以分割的表达手段,其兼具前沿性与艺术性的特性紧密联系时下文化价值体系。从2005年建馆至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动艺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2017年,喜玛拉雅美术馆正式将这一板块以“喜影集(Himage)”统一定义,并固定在每年夏季推出一系列视觉影像展览。“喜影集”大展期间,喜玛拉雅美术馆还将组织一系列讲座、高端学术论坛、工作坊等相关领域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建构“喜影集”合集板块的理论和展览价值。

2017年8月12日(周六),第一季“喜影集”即将隆重揭幕,届时,5场来自中国和海外艺术家的个展/群展将联袂登场,包括:《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颜姐——唐景锋个展》、《大国志——严明个展》3场摄影展和朱青生回顾展《“滚!”在当下:朱青生作品1994-2004》以及群展《移动靶——新算法下的实体、叙事与秩序生产》。首季“喜影集”参展艺术家世代相隔整整一个世纪,展呈作品既有宏大历史下的微观审视,也有诗意抒情的个人叙事;既有对媒介信息的质疑与反思,也有对新的媒介语言的拥抱与尝试。我们将分两期介绍首季“喜影集”联展的精彩内容。

20170808230829

今夏,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庭空间将呈现的是“喜影集”重磅展览《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本次展览策展人、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如此评价博萨特的摄影:“在落后的近代中国没有自身的视觉书写历史的现实之下,对于西方的观察者,我们无法奢望其观察不带有任何天然具有的偏见,我们只能带着甄别的眼光去发现和梳理那些真正具有客观性的视觉历史。纵观上述西方人观看中国的历史,能发现真正具有客观价值的视觉文献其难度极大。稍感欣慰的是瓦尔特·博萨特留下的这些在数量上蔚为可观的中国照片,同时也是我所知道的西方摄影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东方主义所带来的偏狭目光的照片”。

20170808231444

瓦尔特·博萨特(Walter Bosshard)1892年11月8日出生于苏黎世,1912年进入苏黎世大学,主修教育学和艺术史,毕业后在远东做起商务代办。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着他周游远东列国,并渐渐开始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精进自己的摄影技术。

 

作为瑞士现代新闻摄影先驱,30年代初博萨特已经成为德语媒体最知名的记者之一。1930年,他发表了关于“非暴力不合作”领袖圣雄甘地发起的“食盐长征”的报道。1931年,博萨特来到中国,任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1938年,得益于中立国的身份,他在武汉受到周恩来接见,并取得前往延安的特别护照,与另一名来自《芝加哥日报》的美国记者阿·斯蒂尔(A.Steele)一同跟随运输物资的车队前往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延安、并对毛泽东进行采访和录像的欧洲记者,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在整个中国陷入战火和巨变的重大历史时期,博萨特的报道几乎定义了30、40年代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除了《新苏黎世报》,博萨特也曾为《生活》杂志、美国《国家地理》等多家媒体供稿。在波澜壮阔的政治变迁和风起云涌的区域战争以外,他的镜头下还记录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西北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良好的视觉训练和人文素养,使得他的照片气质迥异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外国观看者;而凭着记者敏锐的嗅觉和长袖擅舞的沟通能力,他的社交面极为广泛,上到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下到平民走卒,他的照片内容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民生、人文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

 

博萨特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在瑞士和西班牙度过。1959年至1962年期间,他先后整理出版了两部回忆录。1975年11月18日,博萨特在西班牙托雷莫利诺斯(Torremolinos)逝世,享年85岁。

《中立的观看——瓦尔特·博萨特的视觉档案》展览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和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以及策展人段煜婷、彼得·普夫伦德提供的卓越的学术支持,亦要鸣谢瑞士摄影基金会和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当代历史档案馆提供的藏品。

 

  • 20170808230829

    20170808230829

  • 20170808231444

    20170808231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