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倪海峰个展 「Asynchronous, Parallel, Tautological, et cetera…」

策展人:陈浩扬

左:倪海峰(b.1964年),《同义反覆》,2014年,高清录像装置,版数:1/3+1个艺术家版本 右:倪海峰(b.1964年),《作为瓷器出口历史一部分的自画像》,1999年,摄影作品, 142 x 120 cm (55 7/8 x 47 1/4 in.) 版数:3/3+1个艺术家版本

左:倪海峰(b.1964年),《同义反覆》,2014年,高清录像装置,版数:1/3+1个艺术家版本
右:倪海峰(b.1964年),《作为瓷器出口历史一部分的自画像》,1999年,摄影作品,
142 x 120 cm (55 7/8 x 47 1/4 in.) 版数:3/3+1个艺术家版本

展览日期
2015 年 7 月 31 日至 9 月 2 日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 10 时至下午 7 时 藝術門,香港中环毕打街 12 号毕打行 6 楼
香港-藝術門画廊将呈献驻於阿姆斯特丹和北京的艺术家——倪海峰的个展。展出作品选自 1980 年 代晚期迄今。通过展现在艺术历程中的体验,倪海峰拒绝以线性和编年的方式去诠释作品,如艺术 家自己所说「处於零点或无重力的瞬间中。」
我们必须细读其中,将作品中暂时性和物理性内容从中抽离,以探询个中陈述的政治观点,并揭示 以艺术来衡量一系列历史轨迹的内在意识形态结构。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通常以隐藏创作者的个 人经历和人文主义作为代价。「Asynchronous, Parallel, Tautological, et cetera…」探讨艺术家的个 人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在其连贯的宏大叙事性中抵制意义被分化。此外,倪海峰在艺术界中的边 缘性角色使他在展示创作过程中遇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这个环境对他自我身份认同的 影响时,有了更独特的视角。

如同霍米·巴巴(Homi Bhabha)写到:「由于文化意义的不稳定性造成民族文化在不同时段被矛 盾地阐述——现代、殖民、后殖民、本土…这些总伴随着口口相传——我听说了而你将会听到。」
此次展览并不旨在成为一个回顾展。倪海峰对作品的挑选意在为解读作品开创新的可能性,不被 「我听说了」与「你将会听到」的二元对立所局限。为了打破对作品的传统理解,倪海峰颠覆性地 把凝视还给观者,并询问我们将如何对既有的个人经验给出定义;我们在批判他人的经历时扮演著 什么角色——在此艺术家本身绝不是最重要的作者。在许多人对文化杂糅怀有期许的今天,倪海峰 揭露出殖民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主观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如何在不断膨胀的文化经济中反抗, 并寻求作为文化资本、强而有力的个人种族意识。
经由循环的叙述性,本次展览给予观者多重的出发点。实际上,「Asynchronous, Parallel, Tautological, et cetera…」描绘出倪海峰灵活而具高度适应性的创作策略:从把个人经历化作文字 内容再题字於身体之上,或在接受其他文化之后的自我探索,至渴望自我毁灭以抗议不断创造意义 的需求,这些议题不仅是此次展览的核心意义,亦相当符合自后殖民转变为全球化城市且极度渴望 成为文化首都的香港。
《未完成的自画像》是一个将护照内的证件照转化为一系列难以辨认的文字和数字编码的装置作品。 此作品可被视为一种直接的对抗,反之是宣扬拥护自我身份的来源和真实性。《仓库》为一系列 80 年代末的摄影作品,表达了我们渴望把个人记忆投射到物质上,而物质总易于改变。借由纪录下自 北京到阿姆斯特丹的旅程,《半影》表现出对越轨的需要和我们对辨別私人与公共领域的无能为力。 以铜铸造的《事和物的保管》,是艺术家迄今为止在生命长河中积累下来的个人用品收藏,带有浓 厚的自传性色彩。这些看似平庸的物件,作为残余物,影射出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绵长历史中,个人 特质的消磨。《作为瓷器出口历史一部分的自画像》阐述殖民历史在我们身上以他人之名侵入,这 也是 90 年间探讨身份政治的主要话题。《驯服》重申写作对于想保全自身的落难知识份子的重要性。 《拆解》是一段双频道录像,描述一位女工把一本书撕开,随后再把它重新缝起来;在此,分隔劳 动者、操控和艺术实践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商品与金钱》呈现了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资本主义批判》中的一页,上面铺满了灰尘,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前景的衰败和疲乏。《同义反 覆》记录了一位工人用缝纫机在一本艺术史书上创作一个复杂花纹的过程。文化生产和工业生产的 模式渐渐变得相似。
倪海峰的自我评论非常中肯,他质疑艺术家充满矛盾的角色: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桥梁,或仅仅是一 名服务提供者?破碎的自我完全落入我们的故事中,并和本次展览产生不谐和的共鸣;我们必需依 靠即兴创作和想像力作为出口,或是其他的东西……
关于倪海峰
倪海峰,出生于 1964 年,中国舟山市。1986 年毕业於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目前 工作并居住於荷兰阿姆斯特丹和中国北京。
倪海峰的艺术实践来自於对文化体系中的互换、回归、语言和生产的关注。透过摄影、录像及装置 创作,他探讨同时存在于意义中的创造与消亡,并著眼於反映著殖民主义和全球化模式的人、产品 及商品之间的循环变动。
1986 年从浙江美院毕业后,倪海峰加入了「红 70%,黑 25%,白 5%」——一个致力於概念艺术和 无意义文本创作的艺术团体。这些早期作品强调写作、再挪用以及语言的解构。九十年代中移居欧 洲后,倪海峰成了一名中国移民。因为这个新身份,他的作品多了一重层次,并开始提及(后)殖 民主义和“差异性”。倪海峰创作了一系列的装置艺术作品,包括被缠结绳索悬掛的物件和绘画作 品。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成了这些作品中的主导因素,同样的因素还有持续不断的重量感、平衡感和 从观者中引发的危机感。近年来,在倪海峰的艺术实践中,对制造与生产业明显而又隐晦的呈现再 次成为了他的作品主题。
倪海峰的个展遍及亚洲和欧洲,主要个展有《Ignatius 计划》(2012 年),St. Ignatius 学院,荷兰 阿姆斯特丹;《维瓦拉迪法兰西》(2010 年),Lumen Travo 画廊,荷兰阿姆斯特丹;《离境与抵 达》(2009 年),荷兰驻广州领事馆,中国广州;《亚生产——倪海峰个展》(2008 年) ,卓越 艺术空间,中国北京;《碎布的回归》(与莱登大学教授 Kitty Zijlmans 合作)(2008 年),莱登 布料厅市立博物馆,荷兰莱登;《倪海峰——异类写作》(2004 年),Het Domein 博物馆,荷兰 锡塔德。主要群展包括,《戴汉志:5000 个名字》(2014 年),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荷兰 鹿特丹;《现代的深度》(2012 年),第 9 届欧洲宣言展,比利时亨克;《静默的文字》(2009 年),路易·威登文化艺术空间,法国巴黎;《K18 群星会展》(1992 年),卡塞尔大学 K18 大厅, 德国卡塞尔。他的作品被收藏于 M+博物馆,西九龙文化区,中国香港;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Huis Marseille 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昆士兰美术馆,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以及其他公共收藏。
关于陈浩扬
陈浩扬是活跃於香港及上海的策展人。他与藝術門合作策划了《雷虹个展:非几何研究》(2012 年)、《曾建华 Ecce Homo Trilogy I 特定空间个展》(2012 年)、《虚构的复得》(2012 年)、 《苏笑柏个展》(2013 年)、《Déjà Disparu》(2013 年)、《时后》(2014 年)以及《任日: 元塑方案》(2015 年)。陈浩扬拥有美国纽约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策展研究中心硕士学位。
关于藝術門
藝術門由林明珠女士创立,是推动亚洲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藝術門在过去二十年里致力推广 亚洲与西方的当代艺术及设计,现已成为最主要、最有成就,并在中国之外设立了艺术空间的当代 艺术画廊。
藝術門在中国及亚洲艺术走向国际化舞台的进程中扮演著关键角色,致力推广那些重新审视各地区 当代艺术哲学与理念的艺术家。藝術門透过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的艺术空间,与著名策展人合作举 办展览,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呈现艺术家个展、特別艺术专案、装置,以及高水準的艺术家群展。 基於中国文人艺术理念——艺术无等级之分,藝術門致力於打破不同藝術門类的界限,以独特的画 廊模式鼓励跨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
藝術門尤其注重推动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朱金石和苏笑柏将中国文化 特有的情感融入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之中,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广泛展出,并位列世界众多重要 的私人及公共收藏,与此同时,藝術門也在亚洲推广众多著名的国际艺术家,包括 Jenny Holzer、 Jim Lambie 和 Yinka Shonibare MBE(RA),从而让更多的亚洲观众深入瞭解他们的作品。
藝術門鼓励国际艺术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从而共同创作出令人深思且与文化相关的作品。

  • 92d8ca4d05ebd1132593e95cf4bffb0c-2

    92d8ca4d05ebd1132593e95cf4bffb0c-2

  • 左:倪海峰(b.1964年),《同义反覆》,2014年,高清录像装置,版数:1/3+1个艺术家版本
右:倪海峰(b.1964年),《作为瓷器出口历史一部分的自画像》,1999年,摄影作品,
142 x 120 cm (55 7/8 x 47 1/4 in.) 版数:3/3+1个艺术家版本

    92d8ca4d05ebd1132593e95cf4bffb0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