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轉瞬之間, 馬凌畫廊, 香港

轉瞬之間,脆弱的平衡就被打破,短暫的游移之後另一種平衡被建立起來取而代之,每一刻都是一種神奇的詩意的平衡。這個夏天馬凌畫廊(香港)榮幸地向觀眾推介由藝術家傑里米.埃弗雷特(美國),何意達(中國),菲利普.賴(馬來西亞,英國),翰迪懷兒曼.薩普川(印尼),陶輝(中國)共同參加的聯展《轉瞬之間》。奇妙的組合、意想不到的材料、難以察覺的筆觸,藝術家以此來提醒我們對平常生活的關注,要為周圍司空見慣的事物駐足停留,因為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無法複製,一去不返。展覽主題同樣契合馬凌畫廊對藝術之於社會意義的理解:比視覺生產和觀念挑戰更為重要的,是為藝術而停步,這應該是匆忙的人生中時時應該保持的精神狀態。

He Yida, "Tie up loose ends", Elastic band, stainless steel rod, ceramic, slap bracelet, sealed with chamois leather cloth, Dimension variable, 2014 何意达,《有始有终》,松紧带、空心钢管、陶土、金属自束带包鹿皮布,尺寸可变,2014

He Yida, “Tie up loose ends”, Elastic band, stainless steel rod, ceramic, slap bracelet, sealed with chamois leather cloth, Dimension variable, 2014
何意达,《有始有终》,松紧带、空心钢管、陶土、金属自束带包鹿皮布,尺寸可变,2014

何意達(b.1980)的藝術實踐以充滿雕塑語言的裝置為主,把偶然拾得的現成物與工作室刻意製作的物件相結合,柔軟的、堅硬的、易碎的、彎曲的、能拉伸的等不同屬性的材料被糅合在一起,或懸掛、或倚牆、或垂墜,在空間中以獨特的建築感相並置,一種微妙的平衡被建立起來。何意達的創作過程正是朝著這種平衡抵達的過程,儘管在過程中、在形式上充滿了偶然性和不確定性,但是作品的完成卻是當機立斷的,在某個瞬間藝術家意識到了這種平衡,於是作品宣告完成。作為創作的主體,何意達對創作對象所投射的控制力、判斷力和想象力是作品的意義所在。

陶輝(b.1987)對世界的悉心洞察正反應在他的作品中,童年的鄉村記憶、生活中的直接和間接經驗、流行的普羅文化、夢境中無序的畫面都是陶輝靈感的來源,影像是他的主要表達方式。本次展覽中陶輝將會創作一件有關風速儀的作品。城市中風速儀對陶輝來說有種神秘莫測的魔力和詩意,它們轉譯風的語言,記錄風的軌跡,陶輝常常駐足觀看。陶輝擅長以隱喻的方式映照當今社會的文化心理和美學需求,他的作品結合真實與虛構,理性與直覺,促使觀眾直面自身的文化歷史、生存現狀和社會身份。

Phillip Lai, "Skin and bones", Cutlery, transit blanket, thread, string, leather, 5.5 x 84 x 51 cm , 2014 菲利普·赖,《Skin and bones》,餐具、中转毯、线、绳、皮革,5.5 x 84 x 51 cm ,2014

Phillip Lai, “Skin and bones”, Cutlery, transit blanket, thread, string, leather, 5.5 x 84 x 51 cm , 2014
菲利普·赖,《Skin and bones》,餐具、中转毯、线、绳、皮革,5.5 x 84 x 51 cm ,2014

菲利普‧賴(b.1969)的藝術靈感來自生活中他與周圍環境或情景的偶遇,通過與圖像、人群、公共空間里的各種相遇,他獲得了一種極其個人的藝術描述的生產方式。他對空間中的不確定性深感興趣,觀察我們與身邊的物件、圖像和空間的關係,並試圖進行重新整理和配置,他時常將他的想法,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關係的習慣性思考相對照,並探尋簡單的物質屬性,即物件是如何被形態化,又如何為人類所感知的。

Jeremy Everett, "Auto Exposure #1 (Ap Lei Chau)", Cyanotype on canvas, 196 x 166 cm, 2015 杰里米·埃弗雷特,《自动曝光#1(鸭脷洲)》,蓝印、帆布,196 x 166 cm,2015

Jeremy Everett, “Auto Exposure #1 (Ap Lei Chau)”, Cyanotype on canvas, 196 x 166 cm, 2015
杰里米·埃弗雷特,《自动曝光#1(鸭脷洲)》,蓝印、帆布,196 x 166 cm,2015

傑里米.埃弗雷特(b.1979)的作品正體現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神秘的觀察方式。埃弗雷特在「平凡」中尋找美感,時間的流逝總以不同的形式被反映在埃弗雷特的作品中,每一種努力都有價值,每一個地點都是一種漫長的旅程,包含了各種階段和印跡。埃弗雷特熟知自然侵蝕力對物料的影響,因而將其收納為創作的一種力量。埃弗雷特的作品探討了空間的本體論,每一個空間都是獨特的,每個空間中的時刻都不可重復。埃弗雷特對空間環境的干預以照片的形式收藏,或是以物件為載體吸納,埃弗雷特並不企圖佔有這些空間和場域,他試圖進行短暫性的實驗。如同空間沒有邊界,埃弗雷特的實驗將會永遠進行下去。

Handiwirman Saputra, "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 Acrylic on canvas, with neon installation in glass case, 2 pieces each, 220 x 180 cm, with object, 2016 翰迪怀儿曼·萨普川,《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布面丙烯,玻璃框,霓虹灯,2件,每件,220 x 180 cm,2016

Handiwirman Saputra, “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 Acrylic on canvas, with neon installation in glass case, 2 pieces each, 220 x 180 cm, with object, 2016
翰迪怀儿曼·萨普川,《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布面丙烯,玻璃框,霓虹灯,2件,每件,220 x 180 cm,2016

翰迪懷兒曼.薩普川(b.1975)的作品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詩化反映出一個不斷變化中的世界。他在裝置作品使用日常的材料,包括棉花、毛髮、塑料包裝、木材等,以一種違反慣例的方式將它們重新放置。由此產生的神秘感使得尋常的物體變得難以辨識。這種與眾不同的對物質的解讀是他獨特的工作方式。他的繪畫則使用現實主義的技巧呈現他的如靜物般的裝置作品。他研究不同尋常的事物與平凡事物之間的關係,更具體地說,他研究知覺的力量如何能抓住想象力,改變人們對普通事物的印象。感知賦予形態以意義,而這種意義總是具有開放的解讀方式。

  • 45798f70-d619-44ed-ace6-7eb91a5800f8

    45798f70-d619-44ed-ace6-7eb91a5800f8

  • Jeremy Everett, "Auto Exposure #1 (Ap Lei Chau)", Cyanotype on canvas, 196 x 166 cm, 2015
杰里米·埃弗雷特,《自动曝光#1(鸭脷洲)》,蓝印、帆布,196 x 166 cm,2015

    EMG1048-image-793x1000

  • Phillip Lai, "Skin and bones", Cutlery, transit blanket, thread, string, leather, 5.5 x 84 x 51 cm , 2014
菲利普·赖,《Skin and bones》,餐具、中转毯、线、绳、皮革,5.5 x 84 x 51 cm ,2014

    EMG1944-image

  • Handiwirman Saputra, "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 Acrylic on canvas, with neon installation in glass case, 2 pieces each, 220 x 180 cm, with object, 2016
翰迪怀儿曼·萨普川,《Luardalam dan Tuturkarenz》,布面丙烯,玻璃框,霓虹灯,2件,每件,220 x 180 cm,2016

    Handiwirman-1

  • He Yida, "Tie up loose ends", Elastic band, stainless steel rod, ceramic, slap bracelet, sealed with chamois leather cloth, Dimension variable, 2014
何意达,《有始有终》,松紧带、空心钢管、陶土、金属自束带包鹿皮布,尺寸可变,2014

    OLYMPUS DIGITAL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