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Power Station of Art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日期
2014.04.26 Saturday - 2014.07.13 Sunday
Opening Exhibition
04/26/2014 18:30
地址
200 Huayuan Gang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电话
开放时间
Tuesday to Sunday 9am - 5pm (last admission: 4pm)
负责人
电子邮件
powerstationofart@126.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PSA:谜途:时间·空间·织毯
[新闻稿]

主办: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龚彦、安·德莱森(Anne Dressen)

展期:2014年4月26日-7月13日,周二至周日9:00-17:00
新闻发布会:4月26日 下午2时/开幕式:下午6:30

门票:20元

Hu Xiaoyuan, “That Time 11″, 2005–2007
胡晓媛,《那时光II》,2005-2007

Piero Gilardi, “Angurie (Watermelons)”, 1967
皮耶罗•吉拉尔迪,《西瓜》,1967


Jean Lurçat, “L’Homme (The Man)”, 1945
让•吕尔萨,《人》,1945


Grayson Perry, “Map of Truths and Beliefs”, 2011
格雷森•陪里,《真相与信仰之地图》,2011

Alighiero Boetti, “alternando da 1 a 100 e viceversa”, 1993
阿李杰罗•波提,《从1对100交替,反之亦然》,1993


Cheng Ran, “The Last Generation”, 2013
程然,《最后一代》,2013


Heidi Voet, “Is six afraid of seven / ’cause seven, eight, nine / I’m about to lose the pieces I find”, 2011
海蒂•芙欧特,《6害怕7吗/因为7吃了9/我快失去我所找到的》,2011


Michel Aubry, “Le Grand Jeu (The Great Game)”, 2013
Michel Aubry,《大博弈》,2013


(top) Chen Tianzhuo, “Why the fuck not”, 2012 (bottom) Albert Oehlen, “Untitled”, 2000–2004
(上)陈天灼,《Why the fuck not》,2012(下)阿贝尔•欧伦,《无题》,2000-2004


Aldo Mondino, “Mekka Mokka”, 1988
阿尔多•梦迪诺,《买家 摩卡》,1988

毯子降临后工业之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4年4月26日至7月13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推出《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展览将展出6世纪至今的百余件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织毯艺术作品。

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就开始了编织的实践。结绳记事,诞生了最初的编织技术。然而这一古老的表达方式在城市快轮的碾压下,逐渐被忽视,被边缘。在《谜途:时间•空间•织毯》这个带有“温度”的展览中,我们将与艺术家们一起从生活经验角度,重新发现和探讨装饰、物件、手工艺和现当代艺术的关系。也借此契机,向那些默默无闻的编织大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织毯与西方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至18世纪曾是欧洲织毯的黄金时期,当时,织毯不仅是身份和财力的象征,更是一种神谕的载体,一个“礼仪”的容器。到了19世纪,随着人们对机器和非人造物的崇拜,地毯逐渐丧失了不可一世的尊贵地位,甚至衰退为不再有任何延伸阐释的历史遗物。直到由威廉姆•莫里斯等人发起的让艺术家参与日常生活设计,让日常物件拥有得体品质的“艺术与工艺运动”,手工艺的价值才得以扭转和重现,预示着“现代主义”的开端,标志着西方艺术新纪元的开始。

20世纪,让•吕尔萨、毕加索、柯布西耶等艺术家开始重新关注织毯创作,并将其视为艺术与设计,绘画与雕塑之外的另一个方向。织毯因其灵活性、可塑性和强烈的质感,很快成为康定斯基、索尼亚•德劳内、米罗、克利等抽象艺术家的表达语言,而后继续被用在如约翰•马•阿姆兰德、迈克•凯利等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中。上世纪60年代的“新壁毯运动”,使织毯成为了如雅科达•布依克、安奈特•梅萨奇、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等女性艺术家表达政治或女权理念的载体。这些兼具视觉和触觉之美的作品带动了西方艺术家朝手工艺和装饰主义的回归,迈克尔•巴特勒、格雷森•佩里、佩•怀特等人继而提出了“新手工艺术”。此时,作为对地面和墙体的联想,织毯以空间的方式,带着软性和可移动的姿态横穿“现代主义”。

在艺术家们的眼中,一张织毯不仅是叙事者、装饰者也是阐释者和被阐释对象。当它的另一特质——吸声性,与其游牧本性结合在一起时,也为声音艺术家们提供了想象的翅膀。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在展厅的一些特定区域聆听到由巴黎第八大学教授让•菲利普•安托万和中国声音艺术家们共同策划的“家具音乐”。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悠久的纺织文明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在内的西方纺织史遥相呼应。上海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更孕育了中国第一代纺织产业工人,人们对棉织物有着深厚的依赖和记忆。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欣赏到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明代缂丝作品,以及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精美清代毛毯。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其纹样和着色的现代感更是令人惊叹。

在中国,真正与织毯发生亲密关系的却几乎只集中在有着游牧传统的西北地区,在除此之外的地区,大多数情况下织毯因其巨大的人力和财力耗资,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本次展览中两张定制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型“红色”毛毯,摄影师封岩和李楠关于地毯在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状态的记录,将再次勾起观众的集体记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毯子、织物,才从传统的工艺美术范畴中被解放出来,进入现当代艺术的语境。“新壁毯运动”的代表人物,保加利亚人万曼,对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一手创办的中国美术学院万曼壁挂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当代纤维艺术和教学的研究机构。本次展览将展出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型纤维装置作品,以及他的学生施慧、朱伟、梁绍基、卢如来的重要纤维代表作。

如同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规律,在经历了一系列“运动”之后,艺术的表达再次归于个人和心理。安尼沃尔、尹秀珍、陈天灼、程然、胡晓媛,以及在中国有过生活经验的国外艺术家海蒂•沃伊特和托尼克,找到了与织物更为自由的对话方式。

织物当然也离不开身体。本次展览中5位服装设计师将向我们展现他们对纹样、身体、材料和尺度的理解。他们是:薇薇安•韦斯特伍德、马丁•马吉拉、Bless和邱昊。在展览的尾声,有一个特别的“游击商店”,希望大家能把这次展览的温度延续至日常生活之中。

与其把毯子从“礼器”送入艺术的象牙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希望为所有观众朋友们提供一条象征的谜途,为自己的想象编织飞毯,寻找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