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林奕維的川型敘事

展覽日期:2016年5月21日(六) 至6月30日(四)
Exhibition Dates:21 May – 30 June, 2016
開幕日期:2016年5月21日( (六) 下午三時至六時
Opening:Saturday, 21 May, 15:00- 18:00

“川型敘事”是台灣年輕藝術家林奕維的首次個展。此次展覽,林奕維由於梨華在1967年出版的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為背景主軸,從小說裡作為隱喻的棕櫚開始,開始去找出棕櫚在不同時期的台灣其象徵的轉變,這些發現與省視成為了這次個展的作品其敘事的發展背景。

作品敘事裡其水路、溯溪、捷運車廂、外來居民等等線索,思考移動與移民的關係,然後從歷史裡找資料。作品與作品之間除了由”鬼魅性”這個概念所支撐之外,也對於在地失去深刻感受的生活的“客”這個特徵也一直反覆出現在作品裡頭。他以“濕度”和“日曬”作為生成作品的媒介,並透過日常生活的微小敘事,將一些生活動態組裝起來。開始另一種挖掘歷史的方法–感性編寫與理性整合,以此背景為發展的作品,裡頭隱藏了移民、自然性、現代性之間以鬼魅形式揉和而成的視覺敘事。

林奕維,《夜跑》系列,49 x 64cm,壓克力顏料、畫布、生漆,2016

林奕維,《夜跑》系列,49 x 64cm,壓克力顏料、畫布、生漆,2016

林奕維,《鳥園》,40 x 40 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鳥園》,40 x 40 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平坦空間》,54.5x54.5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平坦空間》,54.5×54.5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自述

相較於一般運動類項目,與陌生人同行的一些極短旅程、溯溪、慢跑等,往往顯得長程與緩慢,卻也是最容易受到周圍變動環境影響的運動。這類運動擴大了對環境與公共空間的感知,繼而讓我能夠持續編寫這座不斷以洄向方式,往河底深處環繞的車廂城市。

車廂城市裡有我在創作中發展的個人敘事的三個階段。從一開始的《共遊計劃》展覽,將自己往陌生群眾裡塞,並一次次將每個獨立個體拉跩出來。接著在《民生里民生里》展覽中,強調了三種角色–我、室友與工程師,揉和了幻想日記、觀念繪畫、社群網站即時日記以及合作雕塑,我們透過“敘事”找到了彼此的位置產生共鳴,這也讓我重新定位自己在展覽過程中的角色。我是一位編寫者,一位說故事的人。

受台灣1930和1960年代藝術與文學領域的影響,我開始另一種挖掘歷史的方法–感性編寫與理性整合,從作品敘事裡其水路、溯溪、捷運車廂、外來居民等線索,開始去思考移動與移民的關係。我發現台灣在1930年代與1960年代分別是兩段往不同地域的留學潮。第一段是到日本帝國留學,許多前輩藝術家們到日本習畫。第二段則是美援時期到美國留學的留學生。其中我又以於梨華196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小說裡的棕櫚開始,我開始去找出棕櫚在不同時期的台灣其象徵的轉變。以此背景為發展的作品,裡頭隱藏了移民、自然性、現代性之間以鬼魅形式揉和而成的視覺敘事。現今城市提供了24小時的跨夜生活,而在這座以敘事形態存在的車廂城市,燈始終搖晃不滅,運載著從白日移往黑夜的居民,以黑夜為日,傾巢而出。這是2015年的臺北。

  • 基本 RGB

    基本 RGB

  • 林奕維,《夜跑》系列,49 x 64cm,壓克力顏料、畫布、生漆,2016

    林奕維,《夜跑》系列,49 x 64cm,壓克力顏料、畫布、生漆,2016

  • 林奕維,《平坦空間》,54.5x54.5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平坦空間》,54.5x54.5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 林奕維,《鳥園》,40 x 40 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

    林奕維,《鳥園》,40 x 40 cm,壓克力顏料、紙板,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