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聯展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聯展訂於2015年12月10日(週四)晚上6-8時在畢打行漢雅軒開幕。是次聯展由漢雅軒與羅西 (Fabio Rossi) 協辦,任卓華小姐策展,展出以下藝術家們耐人尋味的繪畫與裝置作品。

繪畫:
鄭在東、Gade、李楓、曾佑和、Dagvasambuugiin UURIINTUYA、王川、王冬齡、黃琮瑜、徐龍森、嚴善錞、于彭

立體作品:
馮明秋、李文生、Nortse、徐國棟、西藏佛教古物

珠寶:
Mimi LIPTON

展場設計:
李文生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是對西方現代「白立方」展覽空間的回應,扭轉觀眾對現代藝術空間的認知習慣。本展覽在觀念和空間結構上強調協調感,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在一個重新建構的空間中彼此協調融合,互相產生共振。展覽空間由香港藝術家李文生設計,其創作橫跨雕塑、裝置、樂器及一些難以界定的跨領域作品。

開幕當日(12月10日)下午我們將於畫廊舉辦媒體導賞午餐會,誠意邀請您出席,與藝術家輕鬆暢談!Mimi LIPTON、馮明秋、 李楓、李文生和黃琮瑜將會在現場與各位媒體朋友一起多角度閱讀作品。
漢雅軒策展總監任卓華小姐亦會在現場與各位一起多角度閱讀藝術家們作品。


漢雅軒亦為展覽舉辦一次藝術對談會,由本地珠寶專家譚艷光主持,倫敦著名珠寶藝術家Mimi LIPTON 和名金匠 Nan Nan LIU主講。對談會訂於2015年12月12日下午3時到4時半在漢雅軒舉行。

策展引言
藝術作為場所(也許,遊園) 任卓華
「冬光園: 閒逛的空間」是對西方現代「白立方」展覽空間的回應,扭轉觀眾對現代 藝術空間的認知習慣。本展覽在觀念和空間結構上強調協調感,不同藝術家的作品在一 個重新建構的空間中彼此協調融合,互相產生共振。展覽空間由香港藝術家李文生設計, 其創作橫跨雕塑、裝置、樂器及一些難以界定的跨領域作品。 本展覽的策展靈感來自一個展覽理論概念:「黃盒子」。這個概念由張頌仁、高士明與 邱志傑構思,並曾經舉辦「黃盒子:臺灣當代書畫展」(台北,2005)及「黃盒子在 青浦:中國空間裡的當代藝術(上海,2006),以審視中國文人美學元素,並探討如 何在當代語境裡應用這些元素,強調文人賞玩的場所體驗。傳統文人聚會在園林或書齋 裡舉行,閒逛流連。賓客一邊酌酒品茗,一邊翻閱書畫,有所得則取筆附加題跋;雅士 們品簫撫琴,低吟淺唱,在樂聲中觀賞文玩。文玩,即文房四寶或其他器物擺件,通常 是古董,或巧借自然木石,賞玩野趣盎然的物事。以文人石為例,本來就是一塊天然造 型的石頭;被安置底座上作為清供擺件,成為一件可供玩賞的藝術品。 「黃盒子」就 是對現代藝術展示空間的「中性」特質提出挑戰,並在當代語境中尋找另一種展示文化 的可能。

「冬光園」著意呈現一個概念園林,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空間。展覽在十二月舉行,正值盛冬之際;冬天在不少國家也是個跟靈性和宗教有關的季節。由是,所選展品均反映時節的特質,呼應中國宇宙觀五大元素之三:「金」、「水」、「土」,指向秋冬,以及季節之間的更迭。展品與這三大元素時有關聯,或是所用媒材,或是視覺層面,有時則暗有所指。

「冬光園」選擇在都市裡的當代藝術空間中建造一個理想的「園林」,並非有意追溯過 去,而是企圖呈現此時此刻的,真實的願景。事實上,這個閒逛的空間已由園林走進城 市裡的當代藝術畫廊,意味著展覽難免會牽涉到被議題化的當代情感:例如,當藝術家 試圖以作品頌揚大自然,有時反而強調了當代文化對大自然的干擾及破壞。 策展時,我有幸在漢雅軒和 Fabio Rossi 的藏品中挑選展品,盡覽不同年代和國界的藝 術家。「水」,與冬天有關,亦代表著似水流年,一去不返的時光。在這個展覽空間裡, 觀眾可以穿越時空,穿梭於十三世紀的西藏、九十年代的台灣,以至今天的香港、蒙古 等地。這種兼收並蓄的精神也屬於展覽所隱喻的一種微小旅程。展覽把作品連接起來的 特色,是一種內在/外在的共鳴和折射,一種自然與文化之間的中庸,一種對文人美學 的沉醉;文化本身同樣是大自然,不斷成長、變化、適應,同時不忘本心。 展覽的核心,是倫敦獨立珠寶設計師 Mimi Lipton(米米.立爾頓)的驚艷作品。數十年來,立爾頓周遊列國,搜集寶石、貝殻、珊瑚和其他自然界珍寶,結合藝術家的觸覺 和技藝,設計出富有雕塑感的珠寶作品,反映自己對野生自然和文化之間的詮釋。不少 作品的模座安裝和雕塑方式,令其自成小宇宙,就像文人賞石那樣,一石而見山。 反映著珠寶作品的珍稀光環,是一件耀眼的雙連屏繪畫作品。曾佑和是中國第一代的實 驗水墨藝術家,嘗試以破格的方式使用傳統書畫媒介。她首創「掇畫」技藝,令畫紙本 身亦成為展示才華的媒介,這次展出作品正是「掇畫」的代表作,亦是本展覽中一件傑作。

蒙古藝術家 Dagvasambuugiin Uuriintuya 的山水畫華麗魅惑,畫面紋理如織錦般豐富, 將山巒和人類存在的脈絡逐層揭示,精緻與力量兼而有之。內地藝術家嚴善錞和王川各 自使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以半抽象手法凝視大自然一角,或是杭州的一個小蓮塘,或是 魚兒游於糾結的蘆葦之下。藝術家以此揭示大自然看似無心的畫面裡蘊含的耀目能量。 北京水墨畫家徐龍森以氣勢磅礡的巨型書畫見稱。展覽中的小幅水墨金箔紙本,用筆細致,把山脈的厚重凝聚在畫面之中。

備受尊崇的書法家王冬齡,過去十年一直專注於巨型書法裝置。是次展出的扇面則巧見 妙思,是香港熟悉的歌曲《啼笑姻緣》。書法家和篆刻家馮明秋的兩件作品,創作時間相距廿載,流露藝術家兩種面相:看似巨型「印章」,實是木刻塗彩作品,筆法離奇,富於動感,彷彿正要從畫框走出來的動畫;
馮字的「時間限定」書法作品,同時訴說顯現和消失的特質。印尼籍華裔藝術家李楓的抽象山水畫,在銅片上創作,代表著另一種文化與大自然的交
融:優雅的構圖,是藝術家以有機方式令銅片隨她心意自然氧化,然後放置數月,讓圖像慢慢演化。相對來說,徐國棟的太湖石則反映一種較傳統的手法,巧妙介入自然。藝術家延續傳統,在天然石上巧加雕琢,令本來受風浪沖擊侵蝕而得的形態更形「自然」。台灣水墨畫家于彭(惜於去年辭世),其作品野趣橫生,將自己在當代台灣的生活面相體現在夢幻般的花園裡,作品或是繪在小木盒、大畫軸,甚至自己家的天花板(展覽並未展出天花板壁畫!)。同輩藝術家鄭在東,以其水墨畫的表現派詞匯,捕捉當代漫遊者的感性。畫中的銀色夜景,帶著一股樸素的頹廢,既浪漫又諷刺。

香港畫家及新媒介藝術家黃琮瑜的作品細緻,環環相扣,同時捕捉極端的城市化及瀕危 的自然之美,這種兩極性正是香港的二元核心。西藏當代藝術家 Gade 和 Nortse 的作 品,美麗中帶著苦澀和幽默。從 Gade 的掐絲面書籍和畫軸,以至 Nortse 的曼陀羅混 合媒材作品,都著意扭轉傳統工藝的慣常作法, 其實藝術家刻意經營的傳統片段的正 是一種全球化侵蝕之餘的碎片。

遊走於時間之流的是一組十三至十五世紀的木刻手繪西藏經版。經版透著一種對神明的虔敬,光彩鑑人的神采下,又提醒著我們精緻的抽象形態如何跟大自然、哲學和實驗本身一樣永垂不朽,超越時空。

  • 286268e10756f6e09c8f7c7dc9ff0797

    286268e10756f6e09c8f7c7dc9ff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