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ue
Address

T:
W:
Opening Hours
Director
Contact Person

>> See map

《国王与我》 将意大利宫殿“移”至上海

《国王与我》
Alcantara 携手9位艺术家,将意大利宫殿“移”至上海。
参展艺术家:Maurizio Anzeri, Arthur Arbesser, Paola Besana, Gentucca Bini, Matthew Herbert, 小山泰介, Francesco Simeti, Adrian Wong & Shane Aspegren.
策展人:乐大豆、Massimo Torrigiani
展期:2017年1月10日-2月9日
地点:沪申画廊,外滩三号

《国王与我》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是关于远方王宫的幻想故事,如迷宫般颠倒梦想,为上海造梦。9位当代艺术家使用 Alcantara 材料并从中获得灵感,共同创造出神秘与童话。作为生产同名 Alcantara® 材料的制造商,Alcantara 有着千变万化的形式,其本质皆关于触感:它是可塑性极佳的表面材料及覆盖材料、具有极强的韧性、能够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
与上海震旦博物馆、罗马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以及米兰王宫进相继合作后,《国王与我》更坚定地体现了 Alcantara 向当代艺术领域的转移与探索。
这场特别的展览发端于意大利米兰王宫这座古老的建筑内,该建筑在14至19世纪期间为历代王室成员和政府官员所使用,如今归米兰文化局所有,为艺术所用。作为米兰最富声望的展览空间,米兰王宫在意大利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为了呈现这一展览,Alcantara 委托了两位国际著名策展人对此展览进行策划:常驻上海的乐大豆 (Davide Quadrio) 先生和常驻米兰的 Massimo Torrigiani 先生,与 Alcantara 携手,呈现与9位艺术家共同合作的场域特定作品;这是一场对建筑空间的独特解读,关于过去在这些空房间内发生或未发生的一切。
2016年9月至10月期间,展览在米兰进行过展出。今次《国王与我》将以新的形式、新的作品、新的意义登陆上海。
策展人乐大豆说:“当我们开始在米兰与艺术家创作《国王与我》时,我们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如果将这些场域特定作品和古代房间转移到一个全新场所,艺术家将会对其进行怎样的转变和再造?考虑到它需要发生在另一个历史建筑中、俯瞰另一座历史名城,艺术家又如何在另一个空间中重新搭建?这些想法最终成为把展览带到上海的初衷。”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沪申画廊这座沪上最富盛名的艺术空间之中。沪申画廊对于推广和传播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非凡的文化沿袭。
《国王与我》是一次场景性的、戏剧性的展览。用新的形式将观者带入到另一个维度,在既陌生又熟悉的时空中,将童话和历久弥新的民间故事融合在人与文化构成的想象空间之内,让参与到其中的人获得启发与思考。
意大利著名文学家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中写到:
民间故事 (…)在人们缓缓成熟的朴实意识里为人生提供了注脚。这些民间故事是男人和女人潜在命运的记录,尤其是那些即将决定人们命运的人生阶段的记录:例如年轻人的出生(这本身就往往预示今后的命运),离开家乡,最后经过种种人生的磨难,长大成人,成为人类的一员。这个概略说明虽然简单,却包括了人世间的一切:本质上平等的人类被任意分为帝王和贫民;生活中常见的无辜者遭受迫害和随之而来的复仇;情人初遇不期,爱情刚刚萌发即已失去;普通人受符咒支配的共同命运,或是让未知的力量左右个人的存在。这些复杂因素渗透整个人生,迫使人们为解放自己为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斗争;同时我们只有解放他人才能解放自己,因为这是我们自身解放的必要条件。这需要对奋斗目标的忠诚,需要纯洁的心灵,它们是获得解放和胜利的根本。此外,还必须有美,这种美随时会蒙上卑微和丑陋的蛙皮,但故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万物的统一:这包括人类、动植物和无机体。

艺术家简介
MAURIZIO ANZERI
1969年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的洛阿诺,获得伦敦施莱德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并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伦敦定居。作为雕塑家,他经常使用刺绣、旧照片和光滑表面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在多个画廊和美术馆进行过展出,包括卡迪夫摄影画廊、Saatchi Gallery, 伦敦维多利亚和埃尔伯特美术馆、卡迪夫 Chapter 艺术中心、纽卡斯尔的巴尔提克当代艺术中心、旧金山 Pier 24, 奥斯陆国家美术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立歌剧院、柏林的 C/O.

ARTHUR ARBESSER
1982年生长于维也纳。曾就读于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随后在意大利米兰与乔治·阿玛尼共事七年。2013年,在 Who is on Next? 竞赛中胜出,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2015年被 LVMH 奖选为八个获胜者之一。他深受祖国奥地利的影响,并对设计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的风格干净且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作为艺术爱好者和建筑爱好者,他善于探索非常规材料在服装饰品上的应用。

PAOLA BESANA
她在织物艺术、纤维艺术方面有着超过五十年的经验,进行过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六十年代早期,她与 Lily Blumenau 一道在纽约学习,并与 Trude Guermonprez 在加州艺术与工艺学院共同学习深造。随后她在纽约与 Jack Lenor Larsen 共事,后回到意大利在宫里学校授课,为各种年龄段的学生、教师教授关于织物、编织方面的知识。在米兰建立了永久基地,1968年开设 Studio di Tessitura Paola Besana, 一家提供工作坊的研究制作培训中心。2015年,工作室升级为协会,更广泛地为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培训和活动安排,协会亦负责织物收藏方面的讲座、座谈等。她也创立了拥有1650本织物类书籍的图书馆。

GENTUCCA BINI
生于1973年,成长在艺术与时尚的家庭氛围之中,祖母是 Bruna Bini. Gentucca 曾在米兰及巴黎学习建筑,并在皮尔·卡丹工作,成为 Andrée Leon Talley 的助手。曾与 Karl Lagerfield 共同参与香奈儿高定帽子的项目设计。随后担任 Romeo Gigli 的创意总监。目前运营着自己的品牌和高定系列,并在巴黎和罗马的T台上展出。

MATTHEW HERBERT
1972年生于英国,著名的电子音乐人。他个人音乐作品中有大量来自日常生活的声音采样。2000年他的宣言《音乐编曲个人合同(及错误宣言)》被用于指导个人音乐创作。宣言内容主要为,禁止使用电子鼓或采样,以保证他在工作室制作的音乐无法被现场表演复制。除了创作 house, electro, techno 风格的音乐专辑以外,他也为 HBO 电视台和英国电视台创作音乐,同事也为剧院和舞蹈表演制作音乐。受 London Sinfonietta 之邀,他于2010年创作了 One Day, 被英国《卫报》周六特刊选用。他创立了声音博物馆,一个致力于声音收集的档案平台,从2012年开始担任 BBC 新版 Radiophonic Workshop 的创意总监,这是一个关于电子音乐和声音艺术在音乐应用上的研究中心。

小山泰介
1978年生于东京,目前工作生活于阿姆斯特丹和东京两地。曾主修生物学,并在2013年开始尝试摄影。曾多次在伦敦大和日英基金会举办个展,以及苏黎世 Sunday Gallery, 东京 G/P 画廊、摩地纳 Metronom Gallery, 京都艺术中心等。曾参与大量国际群展,包括2016爱知三年展、2013濑户内三年展等。于2012年获得东京日本媒体艺术大赏。在2014年,日本文化事务局因他在日本政府海外艺术研究项目中的出色表现,为他颁发奖项。

FRANCESCO SIMETI
1968年生于意大利帕勒莫,目前生活在纽约。他在当代艺术领域以优秀的雕塑、装置、公共艺术而闻名,为许多重要机构包括库伯·休伊特国际设计博物馆和哥伦比亚大学创作公共艺术作品,其他机构还包括博洛尼亚现代艺术馆、洛桑设计与当代艺术应用博物馆、2012上海双年展。他的作品在许多国际重要场所被展出或收藏,包括迈阿密 Vizcaya Museum and Gardens, 纽约 Exit Art and Artists Space, 都灵 Rivoli Castle, 米兰三年展、麻省当代艺术馆、伦敦考陶尔德学院。他作品中常出现的壁纸元素,灵感来自工作场景。融合了不同时代的经典元素并重新整合,创造出全新的特点。利用已有的图像或装饰动机,持续创造出熟悉的观感,但近看却又有着全新的陌生感。

Adrian Wong & Shane Aspegren
1980年生于芝加哥,从2005年起工作生活于香港,并创立了 Embassy Project 工作室。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实验心理学专业,并在耶鲁大学主修雕塑专业。他的装置和雕塑作品通过集体创作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的个展曾经在阿姆斯特丹的 Witte de With 当代艺术中心、伦敦 Saatchi Gallery 进行过展出。影片在德国奥贝豪森电影节、曼谷实验电影节、维也纳美术馆进行过展出。大量作品被公共或私人收藏,并且在2014年获得亚洲杰出艺术奖。
Shane Aspegren 是来自内布拉斯加的音乐人、制作人,与众多艺术家合作创作电子音乐、独立流行、实验音乐等,发行专辑并巡演。2001年创立双人组 The Berg Sans Nipple, 在国际知名夜店或音乐节进行演出,包括惠特尼美术馆,与 Bright Eyes, Arto Lindsay, Woodkid 等知名音乐人合作。他有超过十年的电影配乐经验,同时也为剧院、视频作品、装置作品、摄影、录像、行为艺术作品等进行配乐,机构包括巴塞尔艺术、芝加哥当代艺术馆、纽约精选电影档案馆、摩洛哥得土安国际地中海电影节等。2012年他移居香港,展开与其他音乐人和艺术家的合作。

策展人简介
乐大豆 (Davide Quadrio)
1998年至2010年,乐大豆创立了比翼艺术中心,是上海首家非营利艺术机构。他从1994年起长居上海。2007年他创立了 Arthub, 致力于建立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的平台。至今策划并组织了大量展览、教育活动、文化交流项目等,与全球的业内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2005年至2008年,乐大豆担任外滩十八号的艺术顾问,并策划了维多利亚艾尔伯特美术馆的薇薇安·韦斯特伍德的中国展、 Droog Design 巡展(上海、深圳、北京)、2006年上海双年展的 Olivo Barbieri 个展。在2012年上海双年展中他策划城市馆项目。近期策展项目包括与叶晓薇合作的在震旦博物馆进行的张恩利+杜可风的双个展、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的奎里尼·斯坦帕利亚基金会的邱志杰个展、2013年多伦多电影节期间与 Noah Cowan 合作的杨福东回顾展、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 Gervasuti 基金会的 Jompet 个展。
Massimo Torrigiani 担任 PAC 米兰当代艺术馆委员会主席、米兰市政厅当代艺术馆主席,并受巴里市政厅邀请为巴里城市新兴的当代艺术环境提供艺术及设计方面的咨询与策展。2014年起,他担任艺术都市创意总监。他也是 Capo d’Arte (莱彻地区 Gagliano del Capo 的一系列展览) 的艺术总监,策划的展览包括杨福东、Soundwalk Collective 和 Shilpa Gupta. 从2009年开始,他联合创立了 Fantom, 一家致力于策展和发布摄影相关艺术项目的机构。2010-2012年间,他主持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他目前生活在米兰,也是 Boiler Corporation 的所在地,这是一家他于2001年联合创办的网络同名杂志。
2010年起,乐大豆和 Massimo Torrigiani 共同合作了许多展览、项目、出版等,包括上海艺博会,2011和2012;杨福东回顾展,Capo d’Arte, 2015;艺术都市主题盛会,2014-2016;《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行为》,PAC 米兰当代艺术馆;担任PAC 米兰当代艺术馆委员会委员,2013-2016.

  • 20170101-1poster-for-public-555x1024

    20170101-1poster-for-public-555x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