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Thursday, 文 / 译 / 陈晶晶
Audrey Yeo Interview

毕业于苏富比学院的新加坡人Audrey Yeo是位于伦敦哈克尼区的Galerie 8的联合创始人。她现在正在筹划将Galerie 8搬回新加坡,并重新命名为Yeo工作坊。Galerie 8关注新晋艺术家;Yeo在画廊和藏家中发现了一个趋势:在选择艺术品时带有民族情怀、关心作品本身而非艺术家出身何处。

Iona Whittaker:我们先来聊聊你怎么搬到伦敦,开了Galerie 8这间画廊,背后故事是什么?

Audrey Yeo: 这是个很长故事了。我几年前搬到伦敦,在苏富比学院念完硕士学位,然后我就一直是Galerie 8的总监。Yeo工作坊是配合Galerie 8搬回新加坡的品牌重新定位。我想(新加坡)有很多机会,这对我也是件蛮个人的事。我对个人历史很感兴趣——我是指,有人走进画廊,会说“我只收藏东南亚艺术”,我说“你可真是个民族主义者,当然这世界其他人也是!”有一部分人非常国际化,过着侨居的生活;也有人被并非自己出身成长的文化吸引。所以我想我感兴趣的是个人历史和地域历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当代的隐喻。这可能很老派,但我喜欢精细工艺,这非常重要。

IW: 所以Galerie 8是你的画廊?

AY: 是的,我们也有合伙人。其实我们要重新定位Galerie 8也是因为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我的合伙人其实是拥有我们那栋楼的人。我对发掘新晋艺术家、与我同龄的艺术家更感兴趣,因为我感觉这更与我息息相关;我喜欢与艺术家打交道,但尤其喜欢自己能感到“有联系”的艺术家。

IW: 所以Galerie 8搬到新加坡被叫做“工作坊”。

AY: 正是这样。“工作坊”会没那么“直白”——我的意思是,我们的确是一间商业画廊,但我想“工作坊”将持续地帮助艺术家们继续我们正在做的有意义的工作。在Galerie 8我们有一群策展人,我也是其中一员。改名Yeo工作坊给我们减少了不停举办展览的压力,让我们更有灵活性去做一些画廊空间之外有意义的活动。

IW: 这个策展群体是怎样的?

AY: 那是个非常有趣的群体。它由尼姆罗德瓦迪(Nimrod Vardi)牵头;他经营着Arbeit 画廊,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年轻人。我们能够经常一起讨论、互相支持,这也非常棒。

IW: 你还会继续发掘新加坡艺术家到伦敦吗?

AY: 很有可能。我们在伦敦做一个由新加坡艺术基金会赞助的项目,在新加坡做由英国文化协会支持的活动。

IW: 你觉得伦敦的艺术生态怎么样?

AY: 我想不论在任何地方,如果你想研究文化,了解当地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确很喜欢伦敦,因为那里非常国际,我的大部分藏家也是在那里。但Galerie 8是在哈克尼,那是个非常本土的地方。很多时候人们希望我推广哈克尼本地艺术家,我也的确那么做了,但他们多是街头艺术家。可那并不是我的兴趣点,所以在我能带来什么和人们的期望之间有一些落差。当然,哈克尼也有其他艺术家。但在新加坡,我是真的了解它的文化根基。

IW: 现在你将回到新加坡,你会去发掘新的当地艺术家吗?

AY: 我想人们有一种“为发掘本土艺术家而发掘本土艺术家”的趋势。对我来说,这不是刻意为之的头号任务。如果我认为一个新加坡艺术家很棒,我会将他/她放在所有艺术家平等的参考线上考虑。作品需要真的很特别。

IW: 那么你为什么考虑现在搬回新加坡?

AY: 我想现在人们对于艺术的观念更为开放,我也觉得自己在正确的年龄、正确的时机去做这样一件事。当然新加坡艺术博览会是有一些问题,但它是一个证明新加坡有平台的平台。对像Yeo Studio的小画廊,生存仍然会是困难的——尤其是那些有些理想主义、不走寻常形式的小画廊。例如,我们正在筹办一个“反艺术展”。

IW: 你都在什么地方给画廊找空间?

AY: 我都在中国城找。吉尔曼军营艺术区不是很适合我们,我简直不知道在那可以吃什么!

IW: 你会为适应新加坡当地市场而调整画廊的计划吗?

AY: 不会。我想我得坚持画廊的特色。一个画廊坚持它的独特性,而不是适应任何地方、市场,我想这非常重要。你可以适应环境,但不能妥协你的愿景。

 

采访进行于2013年1月26日,新加坡艺术博览会,Yeo工作坊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