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8 Friday, 文 / 译 / Daniel Szehin Ho
一城两馆: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访谈

由收藏家刘益谦和王薇夫妇创立的龙美术馆2012年底在上海浦东建立,而在短短的一年多之后,第二条“大龙”又将在同一座城市诞生——定于2014328日开放的龙美术馆浦西馆(西岸馆)以其三倍于现有美术馆的庞大面积和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策划的开馆展“开今·借古”拉开帷幕。燃点对龙美术馆执行馆长黄剑的此次访谈涉及到美术馆的运营机制、收藏与美术馆的展览关系,以及美术馆的公共教育等问题。

燃点:请问龙美术馆的“软实力”如何,比如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等方面。除了策展之外,美术馆在档案整理、教育和保管方面的工作做得怎样?

黄剑:我想,现在的社会跟以前不一样了,并不存在“闭门造车”的问题,我们学习了很多其他美术馆的经验。在招聘人员方面我们有一个规划,招聘了许多有业内经验的人士。同时也招聘了一些美术馆、文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馆并没有设立策展人的机制,而是根据展览的不同性质邀请国内外知名策展人,而我们进行配合。我们设置了一个“学术部”,就是辅助策展人将他们的展览理念付诸实施。这样可以避免形成展览的思维定势,而且从人力资源方面,我们做到了既精简又专业。

燃点:龙美术馆对于公共教育和增加参观人次方面有何计划?

黄: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工作之前由学术部门来负责,比如研讨会(我们举办过一次“写实艺术在当下的意义”的高端研讨会)。此外我们也做了全国民营美术馆的论坛,邀请了民营、官方和国外美术馆的代表探讨民营美术馆在当下发展的问题。而且我们也有公共讲座的项目,邀请艺术家和学者进行讲座。随着学术教育活动的不断增加,后来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共教育部门。

燃点:请问刘益谦夫妇的收藏和美术馆的关系是什么?

黄:刘益谦夫妇从事艺术品的收藏已经二十多年了,而且也慢慢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之一,他们的收藏也逐渐形成了体系。例如刘益谦的中国古代器物、书画;王薇女士的革命题材、近现代油画、当代艺术等。美术馆的馆藏是建立在他们庞大的收藏体系的基础上的。但是收藏家和美术馆馆长身份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的收藏都要进入美术馆体系,美术馆的收藏是通过学术判断而产生的。在他们的收藏当中,经过学术筛选的一些最具价值的一部分收藏才可以进入美术馆。当然,有了美术馆,他们的收藏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美术馆的收藏也成了他们收藏时思考的问题,使他们的收藏更强调系统性和学术性。

燃点:请问龙美术馆的观众构成情况如何?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过一些统计,我们和周围的学校和社区做了一些定点的推荐。来的人总的来说是艺术爱好者,其中艺术专业方面的人士来的更多一些。此外,我们馆藏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对普通公众也很有吸引力。整个观众的层次非常丰富,他们在这里可以各取所需。

燃点:龙美术馆是否计划走出上海,触及长三角以外的观众?

黄:目前还没有。但我们即将在上海开设第二个美术馆。目前在浦东的这个美术馆有一万平米,已经是国内私人美术馆中最大的了,但是我们浦西的美术馆有三万平米,我们有信心把目前这两个馆运作好。在上海开两个馆其实是机缘巧合,并不是刘益谦夫妇的本意,浦东的这个美术馆完全是他们自筹资金购买的商业楼盘改造成的美术馆。浦西馆的资金虽然也是自筹,但却是上海市政府考虑到浦西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环境之后邀请他们去做的。

Panorama of Long Museum West-Bund
龙美术馆浦西馆(西岸馆)全景

Interior view,Long Museum,West Bund-photo by Henry Nee
龙美术馆浦西馆(西岸馆)内景。摄影:Henry N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