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0 Friday, 文 / 译 / 宋京
塞尔迈阿密海滩艺术展的报道

就像上个月的拍卖会,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ArtBasel Miami)为艺术市场的明显恢复提供了另一个高度期望的重要测试。随着艺术品销售量超出了某些低糜大画廊的预期,艺术市场显示出了稳步强健的活力。那些“蓝筹”艺术品成了销售的常见策略。于是在迈阿密会展中心(Miami Convention Center)的结局,便是成列了让人头晕目眩的、轰动的一系列小型展览。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只提供最大和最好作品的趋势意味着展示的作品要比过去几年少、推介新秀的风险更小。

艾未未、张洹和王兴伟都被重点推荐,而且他们的作品出售得很好。艾未未的葵花籽作品至少在三个画廊中展出;White Cube 和 Blum & Poe 两个画廊都收购了张洹的巨幅灰末作品。一位来自 Blum & Poe 画廊的兴高采烈的负责人,咧嘴微笑着平静地告诉《燃点》,张洹的作品《父亲》刚刚售出了35万美元的价格。

MadeIn Company, “Calm,” 2010.
没顶公司, “平静”, 2010。

王兴伟三幅显眼的彩色油画就挂在麦勒画廊(Urs Meile)展位的墙上,而这三幅作品分别以4.5万至7.5万美元的价格全部售出——并且据说派顿(Phaidon)出版社关于王兴伟作品的书也已经在进行当中了。麦勒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代表着让人鼓舞的趋势。尽管今年更少的中国画廊被邀请参加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只有香格纳和维他命——也许这实际上意味着当代中国艺术家已经越来越被认为单单是当代艺术家了,而不再仅是、或明显地被认为是“中国的”艺术家了。 2005年麦勒在北京开设了由艾未未设计的一间画廊。据该画廊的恩瑞克· 波拉特(Enrico Polato)说,在过去的五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兴起地新的、界定得模糊的年轻一代——那些30岁以下的艺术家——这一代“不同于年长他们10岁的人,你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发展,他们已经适应了画廊这种机构。”他提到画廊和一位年轻艺术家的合作——年仅24岁的李钢——但这似乎是个例外。另外几位在当代中国艺术圈内的消息灵通的观察家也都认为,很难辨析出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发展。

甚至在活动开始时,有一些并不急于公布售出状况的画廊,似乎最终也无法抑制住他们的激动之情。香格纳售出了活动中最有趣和最具活力的一件装置作品。来自没顶公司的作品《平静》——一堆被称为“废墟”的小片瓦砾,被放置在一根白色的画廊基柱的顶上,实际上它们在精巧而缓慢地上下博动着,制造出微弱的噪音。作品《平静》被一位重要的私人收藏家买走,香格纳的周禹雯是满面喜色。

周禹雯也卖出了另外其他几件作品,包括孙逊的好玩的动画影片系列——包括影片和两幅分别水平方向排列在画廊两面墙上的、来自影片的正方形独立黑白画面;还有,张恩利的作品《公寓》在活动开幕仅几分钟后就售出了。

Wang Xingwei, “Untitled (stage),” 2008.
王兴伟, “无题”, 2008。

不过,虽然麦勒画廊的确向中国收藏家售出了作品,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不像往年那样强势现身。当问及到他们的买家时,周禹雯注意到,她“并没有正真地看到中国买家”。她解释说,“(目前)他们是从拍卖会上购买作品的,但是他们学习得很快。”

随着中国近来激增的现金和对花钱地方的几近疯狂地寻找,对那些正在寻找方向的有钱人而言,艺术品投资成了很好的投资建议。中国的收藏家们正试图理解这是什么性质的买卖,艺术市场也逐渐变得更为成熟了。

据《艺术》杂志的执行编辑郑胜天说,“然而一般来说,对于当代艺术而言,主要的买家仍然不是中国人……在2003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之后——当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突然一跃至百万——中国买家才加入进来……他们认为这是某个他们可以赚钱的地方,所以他们开始买艺术品。但是我认为真正的买家仍然是非中国人。”郑圣天还指出,艺术品市场的确在变化,而且中国买家也学习地很快;但是当他看到去年(2009年)中国的前十位当代艺术收藏家名单时,他仅认出了其中的一位,其他的则是来自北京和上海地区以外的收藏家们。有些人说,不存在真正的中国收藏家;但郑胜天评论说,“这太挑剔了,是有一些中国收藏家的,也许不怎么有名。有些人的确喜欢艺术,他们理解艺术并会购买,但是规模较小。”

除了巴塞尔迈阿密艺博会,今年明显缺乏高质量的亚洲和中国艺术展。而且总的来说,从2003到2008年的拍卖会制造的癫狂状态似乎已经逐渐减弱了。

MadeIn Company, “Calm,” 2010. At the ShanghART booth.
没顶公司, “平静”, 2010。 香格纳画廊展位。

最好的例子也许就是从迈阿密海滩穿过海湾的温尼伍德艺术区(Wynnewood Arts District),有的唯一有关亚洲艺术的外围活动——亚洲艺术展(Art Asia)。比比皆是的展位看过去仅有两类艺术作品——典型的中国媚俗(艺术品)和“讽刺的”社会现实主义图画——大块的红色、大堆的书法以及成群结队的、看上去很天真的年轻中国女孩儿。

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市场2003年癫狂状态的消逝是一件好事儿,市场的调整主宰着艺术品的产出,就像世界上的其他艺术市场一样。也许结合了一个比较稳定而仍然活跃的市场和一批真正的中国买家将会帮助更年轻一代的、已经逐渐崭露头角的中国艺术家们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