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0 Friday, 文 / 译 / 路弯弯
中华廿八人:介绍年轻一代艺术家

中华廿八人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 Contemporary Arts Foundation 卢贝尔家族收藏馆/当代艺术基金会(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29街NW95号 )2013年12月4日—2014年8月1日

今年12月,国际艺术圈众人再一次齐聚迈阿密,参加2013届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这一有着各式派对、奢侈活动及卫星展览的超巨型艺术展。对于任何可能对中国当代艺术感兴趣,甚至只是好奇的观众来说,卢贝尔家族收藏馆的“中华廿八人”是一个必看的展览。

作为收藏家夫妇唐和梅拉·卢贝尔自2001年以来的六次中国调研之行的成果,“中华廿八人”展出了由28位中国艺术家所带来的绘画、雕塑、摄影及视频装置,占用了基金会约3万平方的大楼里绝大多数的展览空间。

只要快速浏览参展艺术家的名单,便能看出展览的非同寻常。在28名艺术家里,美国观众相对会比较熟悉的名字有艾未未、朱金石、张洹、黄永砯和张恩利,他们的作品在西方艺术体系里有着更加广泛的代表与传播。该展览中艾未未与张洹分别有来自其最重要系列的几件经典作品展出。艾未未的《一吨茶》(2005)是一个通过压缩茶叶所制成的极简立方体雕塑,而《两条腿的桌子》(2008)是一个由两个清代桌子所组成的木质雕塑;二者都是艾未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张洹的《12平方米》(1994)、《1/2》(1998)、《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为鱼塘增高水位》(1995)都是比较老的作品,但是它们为观众记录并呈现了张洹艺术生涯里最重要的行为表演。

艾未未和张洹的作品勾勒出了中国当代艺术早期作品里的一些常见主题与思潮,比如说传统美学以及集体化精神。然而,展览缺少来自黄永砯和张恩利的强有力及高质量的作品。黄永砯的《井》(2007)这一令人不安的装置包含了几个陶瓷罐子,罐中摆放着向外望去的腐烂的蛇、蝙蝠及羊的头部标本,这是展览中唯一来自黄永砯的作品。动物标本和观众分别象征了东西方文化,而该作品便是二者之间权力关系的隐喻——东方文化不断且被动地被西方人看做“异己的文化”,而对于逃脱这一窘境人们却感到恐慌无力。即使不去提它那坏死之臭,该作品事实上并没有很好地表达作者的原始意图。当观众站上摆在罐子前面的木质平台并望进罐中,这些死动物突如其来的目光会吓人一跳,使作品变得毫无意义。张恩利在展览中的四幅作品分别表现了一个木箱子、两个厕所和人们的后脑勺,由于既不是艺术家最具轰动效果的作品,也不是其最内省的作品,这些作品也有些令人失望。

Gallery of Xu Zhen’s works; 徐震的作品

Chen Wei, “Honey in The Broadcast”, archival inkjet print, 2008
陈维,《广播中的蜜》,2008

该展览极具跨度的艺术家名单实际上包括了几代艺术家。正如唐·卢贝尔在接受Artspace的采访里所说的那样,展出的艺术家可以被分为三组。展览中艾未未、张洹与朱金石的多个作品代表着老一代艺术家,而展览的重点则在于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并由处于中间的一代艺术家开始展出。这一组艺术家,包括刘韡、邱志杰、李松松和王兴伟,代表了与老一代的第一次分裂。该展览的重心非常偏向被卢贝尔夫妇叫做“完全年轻的一代”,即文革后出生的艺术家,其中包括王光乐、何翔宇、陈维、程然、尚一心、李姝睿等等。与老一代相比,他们在创作中使用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媒介与风格,并且相对来说尚未被西方所熟知。

在处于中间一代的艺术家里,李松松的两个大型油画冷静而客观地呈现了很多中国人共同记忆中的两个最为熟悉的历史时刻——第一个成功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以及一个选自一本1960年代的书里的插图,赞扬一个并不存在的成功医保系统。这两幅画向观众呈现了艺术家的标志性风格,即灰色调、粗犷笔触以及片段性画面,因此自然是十分突出的。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王光乐两个近期的寿漆抽象画作是展览中最有意思的作品之一,其中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来自中国南方省份的寿漆传统对于各种观众来说都会十分有趣,不管他们对中国艺术界的最新发展有多少了解。除此之外,陈维以《数不尽的星空》(2010)和《广播中的蜜》(2008)为代表的摆拍摄影,以及刘窗展示深圳某招聘会上所收购的求职者个人物品的档案似装置,都是无需更多解释的作品。

Zhu Jinshi, “Boat”, xuan paper, bamboo and cotton thread, 2012
朱金石,《船》, 宣纸、竹、棉花,2012

展览中最大型的作品,大概也是对很多观众来说最为标志性的作品是朱金石的《船》(2012),这是一个15米高的管状装置,由一万张连接着上百个竹条与棉线的宣纸所组成。这一装置庞大的体积感被每张纸的轻盈抵消掉了,在展览空间里形成一种具有禅意的氛围。由于所有纸张都是由一些助理及志愿者在不同时刻处理和安装的,这一壮观的装置可以被理解为是用集体的力量来构筑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在旁边的另一个主展厅里,同为朱金石所创作的几个雕塑绘画与刘韡的几何抽象绘画一起展出。其中一个朱金石的作品为一个巨型的三联油画《权力与江山》(2007-2010),该作品在去年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期间曾在卢贝尔收藏馆在一个群展里展出。朱金石鲜明的颜色以及粗重的笔触所具有的那种狂野,与刘韡作品里的理性和秩序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该展览是如何深入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发展里几何抽象的兴起与种类。展览还包括谢墨凛使用数码编程的雕刻机所制作的图案画,李姝睿受光和色谱启发创作的迷幻作品,以及尚一心操纵观众的视觉逻辑、令人产生错觉的矩阵作品。

Zhu Jinshi, “Power and Kingdom”, 2007–2010, and Liu Wei, “Liberation No.1″, 2013.
朱金石,《权力与江山》, 2007–2010; 刘韡,“解放1″, 2013

Li Ming, “Songs of Artist”, video, 2011
李明,《艺术家之歌》,四道视频,2011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其包括了许多由新一代艺术家创作的不落俗套并且真正有趣的视频作品。在基金会的二层,展览通过一整个中央展厅来展出李明的四道视频《艺术家之歌》(2011)。在视频里,李明似乎是在通过艺术家追赶鸭子、四只乌鸦和谐歌唱、一群以绳子彼此相连的鸭子以及一只在街上爬行的垂死蝙蝠的画面来评论他本人在几个艺术家圈子里的体验,或是他在中国急速发展的艺术市场里所体会到的那种同行竞争压力。然而,在全球艺术生态系统里,视频中有关艺术家尴尬而不断变化的身份的思考,更是显得有关联性和有意义。展览中还有其他几个聪明的视频作品,其中包括胡向前的《太阳》(2008)。该作品里,艺术家想要获得如其非洲朋友一样黝黑的“最自然”肤色的钢铁决心在西方人看来可能是个滑稽的“异已对于另一个异已的执迷”——因为非洲人和中国人传统上都被认为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异己——但是它真正引发了一个关于全球化世界里个体身份的可能性的严肃讨论。

当被问到展览的策展方式时,基金会馆长胡安·罗斯林-瓦拉德斯如是说:“在这一展览里,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为每一个艺术家提供展出作品的独立空间。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配有一个他或她自己写的描述或者观点。”尽管有时由于空间的限制,两位艺术家会共用一个展览空间,这一展览方式明确地强调了每位艺术家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位来自非西方地区的艺术家都应该像西方艺术家一样被看做个体,而非被当做一个巨大集体中的不同成员,被过于简化或是平面化的地域身份所定义。

在展览空间中边走边阅读艺术家宣言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体验。展览中少了通常来自画廊或美术馆工作人员的思考,而艺术家写作个人观点的方式又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说,陈维和胡向前通过叙述个人经历来详谈他们的想法和创作过程,而黄然则通过短小诗意的句子描述他的作品。鄢醒使用有些晦涩的词汇来呈现他的概念,而李姝睿则认为给观众讲述一个她生活里的背景故事会更有意义,尽管这个故事和展出作品之间的关系不大。基本上,在展出一位艺术家作品的空间里来阅读他或她写的文字,就像是在和艺术家面对面谈话;这仿佛是对艺术家工作室的造访。尽管艺术家宣言作为未经编辑的一手资料,有时会让作品更难理解,卢贝尔收藏馆的“中华廿八人”的确为很多西方观众创造了一个与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亲密而“未加工”的第一次接触。

卢贝尔夫妇以策划引领艺术趋势的展览而闻名,例如聚焦莱比锡、波兰或过去十年里年轻的非洲裔美国艺术家的展览。由于他们影响了当今我们观察和思考艺术的方式,卢贝尔夫妇赢得了国际艺术界的尊重。比如说,先前名为“30位美国人”的展览推出了一组年轻的非洲裔美国艺术家,包括拉希德·约翰逊、马克·布莱德福特和汉克·威利斯·托马斯,该展览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当然,卢贝尔收藏馆在“中华廿八人”的展示上有其局限性。虽然该展览包含了非常之多的中国艺术家,这种“自助餐式”的展示方式由于缺乏背景和方向,有时会令观众感到困惑。对于展览中的一些作品,由于艺术家宣言和音频导览机所提供的线索都不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作品及其所属系列的观众来说,这是个十分头疼的体验,因为他们必须主动在网上进一步地查找资料。然而,考虑到一个私人收藏和一所美术馆的资源和权力完全不同,这些局限性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该展览可以被看做一个总体上不错的展览,它也是很多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进军美国的开端。尽管有一些明显的缺憾,这一展览已达成其目的,即为开展更多深入的中国当代艺术主题展览提供了基础。

Shang Yixin, “1061”, acrylic on canvas, 2012
尚一心,《1061》,2012

Yan Xing, “Realism”, 2011
鄢醒,《现实主义》,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