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07 Thursday, 文 / 译 / 顾灵
迷人视角:来自新加坡的新艺术

“迷人视角:来自新加坡的新艺术”, 洪松年、黑巴洛克委员会、张翕如、陈美美、蓝永恩、郭修贤、杨健铭、余丰耀、赵仁辉群展。

新加坡 Gillman Barracks (Blocks 1, 37, 38, and 39). 2013年1月26日至3月31日

如今当代艺术批评面临的险境之一,在于我们忘了要去观看。当我只带上双眼参观“迷人视角:来自新加坡的新艺术”、而不携丝毫预期,我发现这场展览给了我惊喜,倒不是因为它多么创新或新鲜,而是与在Gillman Barracks(GB)举办的另一展览项目“一个夜晚”(An Evening)相比较而言,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对新加坡艺术的无知。

该展览的主办方是新加坡的当代艺术中心(CCA),这也是与GB合作的首个公共机构典范。新加坡南阳科技大学(NTU)主管CCA,该机构预期将于2013年下半年开始正式运营,它野心勃勃的目标是成为一所致力于艺术家驻地、展览、教育与研究的国际性艺术中心。CCA围绕该档展览,联手2013年新加坡艺博会举行了一系列讲座活动,并于同期正式宣布Gillman Barracks艺术区的对外开放。


余丰耀,《乱舞乱窜。我听说火车站高峰时间会很挤。但不用着急》,综合媒体, 63.5 x 88.9厘米, 2012。

作为机构的首展,策展人Eugene Tan邀请了九名新加坡的八零后当代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的共同点或许可用最近的时髦词汇“新兴”来概括。展览的新闻稿中有这么一段话:

“提供了一次深入观察这些艺术家如何同日常的概念、及与之相关的面对新加坡当地及更广阔的范围内日常生活的视角相互参与的机会…他们的作品既探索了掌控日常生活的网络及其物理结构,也探索了其视觉结构,还有日益城市化的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意义生产系统对存在于社会中的图像与符号生产所造成的影响。”

说老实话,我不太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但我猜这些艺术家想通过其创作表达的恰是不断重复的本土-全球二项式。其实,这一出发点同他们大多数人的背景息息相关,其中绝大多数留学海外(主要都去过伦敦),而如今都生活工作在新加坡。


洪松年,《10/04/2012》,合板镶嵌, 160 x 200厘米, 《朝向新的内在》系列之一。

比如,余丰耀(Jasper Yu)于去年获得了南阳科技大学美术学士学位。在作品《乱舞乱窜。我听说火车站高峰时间会很挤。但不用着急》(2012)中,余丰耀在东京地铁里创造了某种生动的画面感,这幅人工造作、静止不动的场景被画面中的某些微小元素所打破(或开或关的标识、灯光与红绿灯)。又或者洪松年(Ang Song Nian)的《朝向新的内在》(2013),一组画框套画框的摄影作品恰是对我们死板的日常生活中满溢的消费主义的隐喻,而人的在场恰由其缺席所激发,而人生轨迹也恰是其目标。

展览中的其他作品则讨论了一些不太新鲜的话题,比如邪恶的主流势力如何损害我们的个体存在,消费社会或密集的城市化进程与环境退化、恶化正在怎样摧毁自然。不过,我也不是要批评这些艺术家缺乏原创性,原因更多出于我们所活在的当下,这个时代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