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Thursday, 文 / 译 / 梁舒涵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

佩斯伦敦(英国伦敦Lexington Street 6-10号)2013年2月12日–3月16日

画画难,越来越难。甚至近几十年来大部分最有意思、最刺激的艺术都对绘画全然无涉。对于绘画的挑战首先来自摄影,其次就是包括行为艺术在内的各种各样观念艺术的兴起,所以这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潜力似乎已消失殆尽,无法生发新意。因此,绘画被指责为社会教化的伎俩,或中产阶级的必备修养,就像弹琴、赋诗一样,冗长繁复,疲弱无力。

然而,绘画却依然可以让我们神情专注。那么,我们现在应该何以对待绘画,又如何拓展其定义呢?从观念层面而言,我们对绘画(无论是作为历史还是作为实际行为)的理解必须另辟蹊径。绘画的基本定义——将颜料运用到平面上——也必定要受到挑战。绘画这种实践甚至可以全然不涉及“颜色”的传统意义(例如Katharina Grosse、Ann Veronica Janssens,或Wolfgang Laib的作品)。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装置一览
(图片鸣谢艺术家、佩斯伦敦和北京公社)

而这些问题也在中国的一小部分风格各异的艺术家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其风貌有别于那些根植于文字、诗歌、政治和社会规制的传统绘画,这些艺术家包括张恩利、史晶、刘韡,当然现在还有赵要。

赵要1981年生于四川泸县,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系。曾经参加过在泰特现代美术馆(2010)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伊莱和伊迪特•布罗德艺术博物馆(2012-13)举办的大型群展,并且在国内也举办了三次成功的个展。其中两次是在北京公社,另外一次是在泰康空间。2012年,他在北京公社的展览“我是你的黑夜”超过刘韡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三部曲”被本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展览。近日,赵要再赴英伦,在佩斯画廊举办了个展。


赵要, 《精神高于一切I-700》,牛仔布丙烯, 200 x200 x 8 cm, 2013
(图片鸣谢艺术家和佩斯画廊)

“我不希望观者只注意绘画作品本身,我有意地在不同系列作品中反复解构了它们的视觉力量,而非形式背后的观念。令我感兴趣的是,当我们看到展览的时候,我们已有的知识,无论是文化的、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的感知的。”(赵要,2012)


赵要, 《精神高于一切I-259》
(照片鸣谢佩斯伦敦)

此次展览“精神高于一切”展出了赵要的七件大型绘画(2012),并以喜马拉雅风光的黑白照片作为其墙面布景。这些绘画是在牛仔布上用黑、白、灰进行的制作,具有十分强烈的几何平面效果。之所以不用油画布而采用牛仔布是为了利用这种布料的强度,及以前与之相关的劳动情节。然而,牛仔布的蓝色已经部分褪去,就好像“作品”意图已经被抹去一样,但却依然与天堂之空——喜马拉雅的蓝天白云相呼应。展出的有些作品让人想到他的那次“我是你的黑夜”展览上的小型作品,这些作品似是根据“脑筋急转弯”般的谜题而作,例如那些令人不解的作品标题《精神高于一切I-10》(2012)、《很有想法的绘画I-10》(2011)、《精神高于一切I-259》(2013),和《很有想法的绘画I-259》(2013)。

赵要将这些完成的作品带到了西藏去接受活佛的赐福,以黑白照片记录了这次朝圣之旅,还将一些放大作为此次展览的背景。而全部的照片则放在影集里展示,影集的右侧还放了草席,供观众静坐冥想,甚至发愿祈祷。

对过往展览和作品的指涉、照片的设置、草席的添加,以及布景式的设计对于此次展览都至关重要。赵要不希望观众(包括他自己)被动地接受作为艺术的那种似是而非的现代主义形式设计,而是希望他们对作品本质的生成进行反思,以及对反思本身进行反思。这里,只有观众存在,绘画才能存在。而每位观众,以及每次重复的展现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次体验所获的感触亦有不同。毫无疑问,赵要的方式是反等级制的,但从哲学角度来看又同样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作品不是阐释的终点,而是不断进行的启蒙过程中的一块踏脚石。赵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手段,而“绘画”,无论是作为名词还是动词只存在于我们心中——或在天际。


赵要,《精神高于一切,I-10》,2013
(图片鸣谢艺术家、佩斯伦敦和北京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