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
EN
>>
<<
>> randian 《燃点》艺术网站  >> 关注+燃点  >>

展览搜索

城市
 
日期
 
 
 
 
 
  从:
  至:
  日期格式: 1/30/2012
关键字
 
  >> 搜索展览
>> 确认订阅
地点
Osage Gallery(奥沙画廊)
日期
2014.04.01 Tuesday - 2014.04.02 Wednesday
Opening Exhibition
04/01/2014 17:00
地址
4/F, Union Hing Yip Factory Building, 20 Hing Yip Street, Kwun Tong, Kowloon, Hong Kong
电话
+852 23898332
开放时间
Monday - Sunday and Public Holidays : 10.30 am - 7pm
负责人
Agnes Lin
电子邮件
info@osagegallery.com

>> 访问网页链接

>> 见地图

物料之詩
[新闻稿]

新闻稿

Poetics of Materiality

物料之詩

Ringo Bunoan 馬尼拉|李榮林 首爾|Ng Joon Kiat 新加坡|于吉 上海 Charles Merewether 策展

展覽日期

4.1‒ 4.2.2014

開幕酒會 4.1.2014(六)17.00-19.00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六 10.30 ‒ 18.30

星期日 14.30 ‒ 18.30 31.1-2.2.2014 休息 (欲於上述以外時間參觀敬請預約)

地點

osage hong kong 香港九龍觀塘興業街 20 號聯合興業大廈 4 樓

導賞服務

有意者請於參觀日最少三天前電郵 gracelam@osagegallery.com 或致電 852. 2389 8332,向 Grace Lam 查詢或報名。



策展者言

「物料之詩」的四位藝術家分別來自亞洲東至東南部的四個國家..Ringo Bunoan(菲律賓)、 于吉(中國)、李榮林(南韓)及 Ng Joon Kiat(新加坡)。四位作品表達形式各異,概念卻 和諧一致,主題都圍繞物料經驗,強調物料不僅是創作主要基礎,還可以是創作對象。

布料或卡紙板、 顏料、木、 石頭,這些幾乎都是以它們的天然或是經製造後的狀態被應用或 加以重新利用。換言之,作品的構造過程,正是創作主體一部分。作品的靈感並非源自某種平 白無故加諸在上的外在因素,而是發自作品本身,由其本身所發展出來。即是說,它發自內裡, 出自建構作品所最初勾劃的輪廓(若非原則),於其時所定下的尚未清晰的邏輯。對這邏輯的 理解要經歷創作、反思、再創作的過程,當中有一連串的對作品的添補、干預的決定性行為緩 慢交替,既不急進,亦無須確定。創作也許告終失敗,或許無法成事。或寄望過此程能得到推 動力,保持前行,然後也許停息。作品完成。

到了這樣一刻,藝術品已擁有自主意志,既不由於外來因素,也已不是藝術家的因由。作品成 為自己本身,獨立自主,為自己發聲,及因著觀者的好奇,而引發其與觀者對話。評論常將這 種作業比喻作詩的創作,當中實有道理。詩學的遣辭造句,講求不多不少,簡儉利落,當中帶 有一種反射性,清晰知道無論是詩歌或藝術品,在其創造中和構成裡,作品會以不同面貌再展 現。讓我重頭說起:木、顏料、布料、石頭、卡紙板等等本身都帶有平凡乏味的特點,不過, 這種張揚的物料利用,涉及形式、形狀及功能的再變。我們看不到上述的轉化,而是體驗到其 結果,當中見證到物料的詩意。這幾位藝術家及其作品要表現的,正就是關於這物料的轉化過 程,如何由平凡轉向詩意。

Charles Merewether

作品介紹

RINGO BUNOAN

枕頭乃平庸尋常之物,我們在無數的日與夜裡,躺卧在其上眠休,任由潛意識奔馳,做著夢, 流著口水 。做夢時,枕頭把從我們思緒、雙眼所溜走的通通捉住;它既是我們身體恢復元氣 之場所,亦是孕育我們的意念、 記憶、夢魘,及夢想的溫床。

《牆》以震撼視覺的姿態出現,開宗明義是一幅枕頭砌成的巨牆,當中每具都象徵著某一獨立 個體的夢的藏庫,都蘊藏著另一陌生人的潛意識涎沫。顏色上由白色到不合襯的喧鬧色彩,由 到稍微的一抹黃到啡色的�潰,《牆》實有著私內物質大合照的功能。

這道由被人用過的枕頭所築起的牆,看似層層疊疊的胴體,當中愉悅、 慾望與暴力的界線變 得朦糊。從裝置的角度,此乃一柔軟的紀念碑,一件懷著過程、身體、共同創作,及尋常物料 的簡約主義之作。

(摘自 Gina Osterloh 所寫的《枕邊語》(Pillow Talk),來自 2008 年 3 月於 Silverlens Gallery 舉行的 Ringo Bunoan 個人展之展覽目錄。)

RINGO BUNOAN,“The Wall”,size variable,2008

李榮林

我對繪畫之類的藝術創作當中的空間體驗感到很好奇,很有興趣探究圖畫層面與物理層面之間 的關係,包括於畫與實物之間的、藝術品的內(內像)與 外(周圍環境或實際空間)之間的, 及某一空間之內觀者與藝術品之間的關係。

於這真實空間內探索畫的本質的過程,我的創作主要形成於繪畫與雕塑之間的位置,當中帶著 對繪畫的可能性,及我們就畫於現實空間中所得到的體驗的反思。

YOUNG RIM LEE,“Nonstructural – Leaned Blue”,wood stain, acrylic on wood,68 x 64 cm,2012

NG JOON KIAT

這輯作品來自就我為下一個個人展所創作的地圖系列,它在觀察地球作為邊界固定不變的空間, 與地球本身不斷變動的本質之間的微妙張力。我很有興趣探究地球空間不斷演化的物理性狀態, 例如隨著地殼板塊的移動所從海中浮現的新大陸;沒被維繫的城市轉眼成林;陸地變成大海, 諸如此類。我很好奇具有這些未被言喻的特質的大自然,它的運動是如何配合和無視於人類的 空間界定 。

NG JOON KIAT,“Border Series: The Unspoken and Nature”,acrylic on cloth,60 x 80 cm,2013

于吉

關於《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我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公共廁所建築結構的重新解構。在一系列對於私密空 間與開放空間的實驗中,我發現那些由方形,長形和直線建構而成的公共廁所在結構方面有一 套約定俗成的設計模式,抽象又帶有明確的指向性。於是我借鑒了它們的比例和結構來構建出 我自己的空間,對於我來說,這些作品不依附於室內空間的任何一面牆,是獨立的,脆弱的, 無用建築。它們本身的私人空間卻又對外開放,在展廳內建立起內與外,大與小,公共與私密 的關係。

YU JI,“Public Space No. 1”,plaster, dust and wood,45 x 150 cm,2007
于吉,《公共空間一號》,plaster, dust and wood,45 x 150 cm,2007

關於身體

身體,在我的工作中,一直是隱匿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幾件雕塑的創作過程中,我刻意減 弱身體的個性特徵,也並不迷戀在細節上停頓,誇張,或是抒情的處理。我想討論的是,如果 一個身體不代表任何人,也不帶有故事性的情緒,不講求解剖學上的正確與否,也不過度執迷 於對人體細節的捕捉,它是如何打動人,它的模樣又如何值得可信?

策展者簡介

Charles Merewether 生於蘇格蘭,於悉尼大學獲藝術史博士。他是現代主義及當代藝術史學 家和作家,曾於美國、墨西哥、南美洲、澳洲及新加坡任教大學,亦曾出任洛杉磯蓋堤研究中 心藏品策展人(1994-2004) 、悉尼雙年展藝術總監及策展人(2006)、阿布達比薩迪亞特島文化 區副總監 (2007-2008) 、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 (ICAS) 及拉薩爾藝術學院總監(2010-2013) 。 自 1991 年起及在 ICAS 工作期間,曾策劃了多個自南美及亞洲包括中亞多位重要藝術家的重 要展覽。曾出版不少論文及專著,包括《Ai Weiwei: Under Construction》(2008)、《Ai Weiwei: Beijing, Venice, London, Herzog & de Meuron》(2008) 及《After Memory: 40 Years of Milenko Prvacki》(2013)。另任聯合編輯的著作有:《After the Event: New Perspectives on Art History》(2010)及《Art, Anti-Art and Non-Art: Experimenta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in postwar Japan 1950-1970》(2007)。

藝術家簡介

Ringo Bunoan 是來自菲律賓馬尼拉的藝術家、策展人及研究員。1997 年於菲律賓大學取得 藝術史學士學位。其創作探索現成物件、歷史與特定場景,強調物料的物理及象徵性層面,將 個人及集體的各種日常經驗,設於在更大的社會 、文化及歷史的語境下作回應。

Bunoan曾任教於於菲律賓大學藝術學院 (1997-1998) 及於1999至2004年主管由藝術家營運的 獨立空間「Big Sky Mind 」。2007至2013年其間於亞洲藝術文獻庫擔任菲律賓研究員,發起 了就藝術家運營之空間及菲律賓藝術家Roberto Chabet 的專題研究計劃。此外她為馬尼拉藝 術機構「King Kong Art Projects Unlimited」創辦人之一(2010)及為《Chabet: 50 Years》展 覽系列(新加坡、香港及馬尼拉,2011-2012)的主展策人。曾獲菲律賓文化中心頒發 「Thirteen Artist Award」(2003)及「The Silverlens Foundation Completion Grant」(2007)。

李榮林,混合媒介藝術家,生於韓國首爾。2004 年完成了梨花女子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班的 函授課程後,到新加坡萊佛士設計學院修讀傢俱設計,2012 獲年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藝術 學士。曾於新加坡參與多個聯展,包括《Equator Project: Painting in Singapore & A Star In The Overcast》(Gillman Barracks,2013)、《Icream Project》(Merely Ice Cream Shop,2012)、《Lasalle Show》(拉薩爾藝術學院,2012)及《Raw Art Competition Finalist Show》(The Gallery,2011)。

Ng Joon Kiat 先後畢業於新加坡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及英國肯特大學(藝術碩士課程)。現 新加坡居住及工作,並致力投身於當地的藝術社群。2012 年獲選為與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 於拉薩爾藝術學院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聯展的二十五位亞洲藝術家之一。現任新加坡國家藝術 理事會評審委員。

其的作品廣泛於新加坡及各國際性展覽中展出,包括於香港的奧沙畫廊及菲律賓文化中心、新 加坡國家博物院(2007)及濱海藝術中心(2010)之個人展。曾獲頒「SIA 優秀藝術獎」、 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獎學金、新加坡之 Georgette Chen 獎學金及 the Ericsson 藝術獎學金 。

于吉出生於上海,2011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其創作 以雕塑和裝置為主,亦涉及行為及影像。于吉的作品大多關注自然、關注人類的重復勞動過程 ,探討時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尋找身體、精神與這個世界,這片大地之間重要且神秘的聯繫 。對於于吉來說,製作作品本身就是一種體悟藝術、挖掘藝術與自我關係的過程。藝術家不僅 是她的一項職業,更是一種把事物轉化為生活的身體經驗。

除了藝術家的身份,從2008年開始她與朋友在上海創建了獨立藝術空間̶̶上午藝術空間, 目前是上海少有的活躍的非盈利實驗藝術場所。

—————————————————————————————————————————

奧沙畫廊介紹

奧沙畫廊在 2004 年成立於香港,迅速發展成為亞洲最具規模商業畫廊之一。多年來,奧沙不 斷支持具實驗性及批判性的創作,將不少當代藝術家推廣至亞洲以至全球各地。

奧沙首重策展理念,以展示及推廣國際和亞洲的當代視覺藝術為宗旨。奧沙推崇以全球性、跨 媒介和多樣化的方式去創作、展示和解讀當代藝術,並致力成為各種藝術表達與觀眾參與之間的溝通橋樑。透過高質素的研究、展覽和出版項目,奧沙志在探討個人、文化和社會層面上的 種種議題。

經過多年努力,奧沙畫廊已在國際藝壇廣獲認同,乃香港第一間獲邀參展 2011 年巴塞爾藝術 博覽會和 2012 年 Frieze Masters 的畫廊。